东丽拔头筹、帝人第二!全球碳纤维产业技术创新200强报告发布

12月26日,由中国技术经济学会知识产权专业委员会主办,北京八月瓜科技有限公司承办的“全球碳纤维产业技术创新200强报告发布会”在北京举行。在会上发布了“全球碳纤维产业技术创新200强报告”,其中,东丽株式会社居于首位。



据悉,在总结完善今年前两次创新相关指数研究发布的基础上,构建了以专利信息为核心的三级指标框架的产业技术创新指标体系,并以2014-2018年全球碳纤维专利信息为基础数据源,结合相关经济指标,对近5年全球碳纤维产业领域3万余家技术创新主体的技术创新水平进行了量化评测,遴选出全球碳纤维产业技术创新200强。


此次发布的碳纤维产业技术创新指数指标体系共设置了技术创新能力、创新环境、创新影响力3个一级指标,技术创新成果、技术研发团队、经济环境、产学研协同、技术垄断度、技术影响深度、技术影响广度等7个二级指标,19个三级指标,比较全面地涵盖了产业技术创新影响要素和维度。


报告根据碳纤维产业技术创新指标体系,以2014-2018年全球专利信息为基础数据源,结合相关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对近5年全球碳纤维产业领域3万余家技术创新主体的技术创新水平进行了量化评测,遴选出全球碳纤维产业技术创新200强。



据报告评测结果,全球碳纤维产业技术创新200强中,丽株式会社居于首位,第2名为帝人株式会社,第3名为波音公司,第4至10名依次为三菱化学株式会社、东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福特全球技术公司、国家电网公司、三菱瓦斯化学株式会社和山东大学。


报告显示,中国有东华大学等四个创新主体进入全球碳纤维产业技术创新10强,表明中国在碳纤维产业技术创新方面达到了较高的活跃度和强度。其中,东华大学和中复神鹰,2017年攻破了中科院和碳纤维相关高校几十年都没有攻克的难题,完成了中国T1000级别碳纤维干喷湿法的技术突破,获得2017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报告分析显示,美国14个创新主体进入200强,平均得分0.225;日本有29个创新主体进入200强,平均得分0.175;中国有139个创新主体进入200强,平均得分0.151,这一方面表明我国碳纤维技术创新在全球横向比较中呈现较高的活跃度,另一方面表明我国碳纤维技术创新总体上与世界先进水平仍有不容忽视的差距。在我国技术创新主体结构的特点方面,在200强前100强中,我国高校院所居多;200强后100强中,企业居多。据报告分析,我国校与企业联合申请专利的现象十分普遍,表明我国碳纤维技术创新中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势头良好。


此外,报告按“总体情况、创新主体全球布局、创新主体类型构成、技术分布情况”四部分内容,分别设独立章节分析了碳纤维产业技术创新主体北美情况、欧洲情况、亚洲情况和中国情况。


据报告分析,中国碳纤维技术创新布局中有三点值得关注:一是中国技术创新主体创新实力优劣分化明显;二是中国创新主体海外专利布局十分薄弱;三是高校碳纤维技术科研实力明显高于企业,但同时意味着技术成果产业化有巨大市场空间。


关键字:碳纤维
相关推荐

上海石化CFRTP亮相复材展

  3月27日至29日,上海石化在2024年深圳国际复合材料工业技术展览会上,发布了最新自主研发的两款碳纤维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CFRTP)——热塑性预浸带和热塑性板材。

2024-04-02     中国化工报

低空经济“带飞”碳纤维概念股

​  近期资本市场上掀起一股炒作低空经济的热潮,从而“带飞”相关低空概念股,从事碳纤维复合材料的艾艾精工、永悦科技等低空概念股成为“风口”。

2024-03-26     中国化工报

韩国晓星拟在华布局碳纤维

  近日,韩国晓星集团旗下的碳纤维子公司HyosungAdvancedMaterials表示,该公司将改变碳纤维扩建计划的地点,计划在中国建设两条总产能为5000吨/年的生产线。

2024-03-25     中国化工报

用“小小”纤维撑起“大国重器” ——记全国三八红旗手、中复神鹰碳纤维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刘芳

  刘芳,中复神鹰碳纤维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她带领中复神鹰打破技术封锁,实现了高强中模、高强高模碳纤维从百吨级到千吨级的规模化生产;持续进行技术迭代和规模放大,建成我国首个万吨级碳纤维生产基地,实现了...

2024-03-25     中国化工报

吉林石化碳纤维厂“三托一”节汽有法

3月18日,吉林石化碳纤维厂技术人员对“砍”掉蒸汽采暖这一革命性举措,正在加紧进行调研论证,届时将有效节约蒸汽1500吨。负责人表示,该厂落实提质增效扭亏攻坚动各项举措,紧盯生产经营全链条,深挖潜力....

2024-03-18     石油化工速递

东丽开发出新型高强度碳纤维

​  近日,东丽工业株式会社宣布,该公司开发出新型高强度碳纤维“TORAYCAT1200”,拉伸强度达到8.0GPa,并力争到2026年前实现量产。

2024-03-04     中国化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