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将到来的“十五五”时期是推动中国氢能产业迈过经济性拐点、转向规模化发展的关键阶段。近年来,我国绿氢产能跨越式增长,氢能产业已驶入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的快车道。如何以“政策+市场”双轮驱动从红海竞争中突围,成为“十五五”我国氢能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命题。
“十四五”收官在即:从零星试点到规模扩张
“十四五”期间,我国氢能产业经历了非常关键的爬坡期,初步构建起涵盖“制储输用”各环节较为完整的氢能供应链和产业体系。
在3月26—27日举行的2025国际氢能大会上,中国氢能联盟秘书长、国家能源集团氢能事业部主任刘玮表示,我国已发展为全球最大的氢及氢基衍生品生产消费大国。截至目前,我国氢气产能已经超过5000万吨/年,建成可再生能源制氢产能已超12万吨/年;建成加氢站超540座,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超2.8万辆;氢能相关专利超8万件,全国发布氢能专项政策已经超过560项。能源法等法律法规明确了氢能的战略地位。氢能在工业、交通、冶金、电力等多个领域都取得了试点示范突破。
但专家同时表示,我国氢能行业仍处在发展的初期,有诸多问题待解,包括产业经济性有待提升、关键技术装备水平有待突破、一些政策体系有待完善,特别是近期氢能装备行业出现价格战,已经投运的项目面临着安全风险和投资风险。建议系统开展“十五五”氢能产业发展规划研究,通过政策引导加上市场主导的双轮驱动,引导氢能产业从“红海竞争”中开辟“蓝海机遇”。
完善政策标准:从单点突破到协同推进
“十五五”时期氢能相关政策体系的系统化重构被视为破局关键。
“氢能的技术发展和快速迭代,与当前行业标准体系建设其实有所不匹配,制约了国际合作和产业发展。”中国氢能联盟研究院副总经理张岩坦言,中国氢能产业需要进一步强化政策顶层设计和整体统筹,推进核心技术突破,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拓展国际合作领域,为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提供有力支撑。
记者了解到,当前绿氢认证、跨区域输氢管道等相关标准仍有待完善,多地加氢站审批受制于危化品管理规则。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矿业大学教授、中国氢能联盟战略指导委员会委员彭苏萍提出,要强化综合、规范与顶层设计的指导作用,研究制定国家层面的氢能发展技术路线图,不断完善氢能技术等创新体系,推动氢能产业链的协同创新,加强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的探索,深化氢能技术标准体系的研究,同时通过设立专项引导资金,完善政策法规体系,深入推进氢能技术的国际合作,不断完善产业生态的建设。
航天工程氢能事业部总经理殷雨田则建议行业关注氢能装备的安全化与标准化。“电解槽本质上是危险气体发生器,但行业仍将其视为常规设备。若不纳入化工装备管理体系,大规模集群运行将面临极大安全风险。”殷雨田建议,建立电解槽的能效与安全评价强制性标准,约束低质扩张,规范装备生产资质,推动行业从“同质化竞争”转向“高质量竞争”。
对此,国家能源局能源节约和科技装备司副司长边广琦表示,国家能源局将加大政策供给。在“十五五”能源发展规划中,进一步明确氢能产业发展目标路径,推动氢能项目和产业科学布局,推进氢能“制—储—输—用”全链条协调发展。
探索商业模式:从政府输血到市场造血
氢能产业要在“十五五”时期实现快速发展,必须迈过“经济性”这道门槛,这也是行业当前面临的最大掣肘。
“一些大型氢能项目不能过于追求低成本。现在很多项目追求快速上马,甚至有一些项目立项之后立刻要求设备周期3个月甚至1个月,这样的产品质量怎么有保障?甚至有一些项目优先选择低价中标,很容易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现象。”一位氢能科技公司负责人坦言。
“氢能技术水平显著上升,装备成本也在下降,但是企业盈利状况却不容乐观。最重要的问题还是在于市场规模过小。要提高氢能产业经济性,首先要扩大市场规模。”中国有研科技研究集团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蒋利军表示。
多位国际氢能大会与会专家提出,破解氢能经济性难题需多路径突破,建议推动绿氢在合成氨、炼化等千亿级市场应用,通过碳税机制引导传统产业转型;在港口、矿区试点“氢能重卡租赁+换电服务”模式,探索氢燃料电池乘用车消费级市场;在西北建设“风光氢储”一体化基地,通过绿氨、甲醇等载体实现跨区域调节;主导制定船用绿甲醇等相关国际标准,依托“一带一路”打造氢基燃料贸易链。
核心技术突破是氢能产业发展的根基。彭苏萍院士建议,“十五五”要加快新一代碱性与质子交换膜电解水制氢、70兆帕车载储氢瓶、天然气掺氢、70兆帕加氢机、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绿色灵活化工等技术的集成攻关,积极推进电解槽效率提升和成本下降。
《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提出,到2030年,形成较为完备的氢能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清洁能源制氢及供应体系,产业布局合理有序,可再生能源制氢广泛应用,有力支撑碳达峰目标实现。氢能产业的“十五五”征程,是一场被寄予厚望的能源革命。
4月1日,吉尔吉斯斯坦副总理托罗巴耶夫视察了位于奥什州诺卡特区的吉尔吉斯国家化肥厂。视察期间,吉尔吉斯斯坦副总理认真听取了吉尔吉斯国家化肥厂厂长刘丙林关于一期包括第二条生产线即将开工建设的详细情况...
3月26日,九江石化加氢裂化装置桩基开工,这是继去年底年产150万吨芳烃及炼油配套改造项目第一个项目——连续重整装置全面开工以来的又一重要项目,项目建成投产后,将助力打造“炼油+芳烃+PT....
乙烯收率从2021年的76.2%提升至2024年的78.01%,装置平稳率保持在100%,自控投用率超过99.6%,截至3月31日,中国石油兰州石化榆林乙烯智能化工厂投用的58个专业系统,在生产经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