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化新网讯 4月9日,第八届中国国际管道会议(CIPC)暨技术装备与成果展在京举行。与会专家表示,当前全球能源格局正经历深刻变革,管道作为能源运输的核心基础设施也面临着转型压力,未来应以创新为核心,坚定走“绿色、智能、融合、发展”之路,实现行业高质量发展。
“中国能源管道行业经过多年发展,已经取得了显著成就。”国家能源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万劲松介绍说,从巴沙管道到西气东输、中俄东线等重大工程,中国能源管道已经建成覆盖全国、联通海外的油气管道网络。截至2024年,中国油气长输管道总里程已达19.5万千米,布局优化、覆盖广泛、功能完备的“全国一张网”日臻完善,实现了环保设施高质量公平开放,能源供应的稳定性、安全性与灵活性日益增强。
当前正处在全球能源转型的关键期,万劲松指出,要以能源法的颁布实施为契机,加快科技创新步伐,促进数字技术与传统管道技术深度融合,促进油气管道与新能源深度融合,推动管道行业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中国石油学会理事长焦方正指出,在全球能源转型与“双碳”背景下,国际管道领域呈现出三大核心趋势:一是绿色和低碳化趋势,全球规划氢能管道超1.2万千米,纯氢、掺氢技术并行发展;二是数字化和智能化趋势,数字孪生、AI检测、无人机巡检等技术正在颠覆传统管道运营模式;三是新技术和新材料广泛应用,在缩短工期的同时提高了施工质量。
“在工程实践中,我们在油气管道技术创新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也使中国超级管道工程在全球范围内具有引领示范作用。”焦方正表示,“我们还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中国正由标准执行者转变为制定者。”
“当前全球能源格局正经历深刻变革,管道行业唯有加快从‘单一运输工具’向‘多型能源枢纽’跃迁,从‘钢铁身躯’向‘智能生命体’进化,才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持续注入澎湃动能。”国家石油天然气管网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张伟指出,全球管道行业要抓住这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机遇,聚焦天然气管道减阻增收,氢、氨、醇、碳多介质灵活输运等研究方向,强化国际创新合作,拓展管道输送边界。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王进展,国际管道研究协会总裁克里夫·约翰逊出席开幕式并致辞。中国工程院院士黄维和、张来斌、韩恩厚、杨春和,中国科学院院士周成虎等187位国内外院士、行业专家、知名学者做主旨及专题报告,来自33个国家的3500余名会议代表参会。
截至4月10日,我国最大超深油田——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公司富满油田累计生产油气突破2000万吨,成为我国在8000米以下复杂领域高质量勘探开发的“深地标杆”。
4月14日,浙江将蓝生物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与托普索公司在丹麦驻华大使馆正式签订工艺技术许可合同,双方将携手在浙江省舟山市六横小郭巨绿色石化拓展区打造30万吨/年的生物航煤装置。图为签约现场。此次签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