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入股成就成果产业化

  ——武汉工程大学碳化硅陶瓷膜技术成果转化纪实

  专利成果如果仅停留在实验室“睡大觉”,不能实现量产乃至产业化,这项成果的研发就没有意义。武汉工程大学对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更好的分配方案,鼓励创造人员以专利权入股,极大地激发了一线科研人员创新创业的热情,该校9成以上的科研成果实现了转化。碳化硅陶瓷膜技术成果就是这样的一个成功案例。

  2016年,武汉工程大学碳化硅陶瓷膜研究成果在湖北省百大科技成果中脱颖而出,被鄂州市昌达资产经营有限公司选中。据碳化硅陶瓷膜团队首席教授、湖北省环境材料与膜技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徐慢介绍,2017年2月,以团队研发的8项碳化硅陶瓷膜技术及专利,作价2128万元技术入股,他们与昌达资产组建了湖北迪洁膜科技有限公司。随后,武汉工程大学将专利评估所得收益2128万元的90%奖励给研发团队,另10%由学校武汉化院科技有限公司代持。

  “我们持有50.4%的股份,这下大家觉得劳有所获。”在徐慢看来,老师们既当科研人员又当股东,可以创造更多价值。

  徐慢介绍,陶瓷膜本质上是一种开孔孔隙率较高的多孔陶瓷。用碳化硅材料制备的碳化硅陶瓷膜具有强度高、热震稳定性好、通量大、运行成本低、使用寿命长等优势。但是其制备工艺复杂、技术难度大,且烧成机理有别于一般的氧化物陶瓷,目前仅有美国、丹麦、法国等国外公司能够生产,国内所用碳化硅质膜材全部依赖进口,且价格高昂。

  这一形势深深触动了研发团队。“人家做成了产品,我们为什么要让技术躺在实验室睡大觉?如果我们转化成功并实现产业化,那就有望打破国外垄断,填补国内空白。”徐慢说。

  “已经看准了的事情,就要干到底”,研发团队通过近两年的努力完成了高性能碳化硅陶瓷膜制备成套技术与产业化项目。他们发明了基于反应烧结结合重结晶烧结的复合制备方法,研制了孔隙率高、孔径分布窄和连通性好的高强度多通道纯碳化硅陶瓷支撑体,同时开发出新的涂覆集成技术,研制出超滤/微滤系列非对称多通道碳化硅陶瓷膜。采用该技术,他们建成了成品率高达85%的示范线,产品应用于强酸、强碱等苛刻环境下的膜分离装备,产生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由中国工程院院士陈芬儿教授领衔的评定专家组认为,该项目科技成果成熟度9级、科技成果创新度4级,均达到最高级别,技术先进度6级(最高7级),项目整体技术和产品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徐慢认为,与其他主流陶瓷膜产品以及有机膜产品相比,他们开发的碳化硅膜可在强酸强碱高温等传统膜分离材料无法胜任的苛刻环境下长久使用,产品的通量、开孔率(45%)、强度等关键指标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我们已经和迪洁公司合作建设了国内首条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2万平方米/年陶瓷膜产品生产线,在2017年5月实现量产,同年10月达产。二期项目生产规模将达4万平方米/年,届时迪洁公司也将成为全球最大的碳化硅陶瓷膜研发和生产基地。”徐慢说。

关键字:碳化硅陶瓷膜
相关推荐

首条2万平方米/年碳化硅陶瓷膜技术实现产业化

   本报讯(记者陈传武通讯员季家友陈欣)“我们建设的年产各型陶瓷膜产品2万平方米的生产线已达产,二期将继续建设一条4万平方米/年的生产线,力争将湖北迪洁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建设成为全球...

2019-01-30     中国化工报

碳化硅陶瓷膜技术实现产业化

  “我们建设的年产各型陶瓷膜产品2万平方米的生产线已达产,二期将继续建设一条4万平方米/年的生产线,力争将湖北迪洁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建设成为全球最大的碳化硅陶瓷膜研发和生产基地。”在上周举行的高性能...

2019-01-30     中国化工报

碳化硅陶瓷膜有望产业化

“由我们研发的碳化硅陶瓷膜新材料,能让过滤网在高腐蚀性、易沉积等环境下仍能有效过滤掉有害物质。”3月10日,武汉工程大学节能材料与膜技术研究所所长徐慢教授告诉中国化工报记者,他们开发的碳化硅陶瓷膜技术...

2015-03-16     中国化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