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西集团:传承产业精神 创建一流园区

“这里是位于山东聊城的中化鲁西智慧园区。40年前,这里只是一家小氮肥企业,如今已经成为拥有化工新材料、化工装备、基础化工、设计研发等产业板块的大型综合化工园区。”今年521日,央视以鲁西集团为案例,进行了中国中化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供给侧改革,畅通经济循环的实践报道。

ImageFetcher (10).jpg

园区鸟瞰图

建党百年之际,笔者走进鲁西集团,深切感到,这家近20年来一直稳健快速发展的国有企业,之所以抓住了每一次的发展机遇,在于拥有一个高瞻远瞩、善谋未来的党委领导班子,一支敢打敢拼、开拓创新的员工队伍,一种坚持改革不停步、坚持调整不停步、坚持创新不停步、坚持发展不停步的管理追求。

“党建工作就是我们平时工作的统领,与我们的企业文化是分不开的。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当优秀的企业文化根植在员工内心,融入每个人的血液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大家共同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时,将会彰显出无穷的精神力量,也会保障鲁西集团在追逐‘创鲁西品牌、做百年企业、建一流园区’宏伟梦想的道路上奋勇前行。”鲁西集团党委书记张金成表示。

ImageFetcher (11).jpg

国家级技术中心

心无旁骛 聚焦主业的创业精神

翻开一张张老照片,在黑白与彩色的变幻之中,在荒芜与繁华的演绎之间,鲁西集团发展创业的脚步依然铿锵有力的回响在历史的耳畔。鲁西人硬是凭着大无畏的拼搏奋进信念,以积极开拓的顽强创业精神,一路奋进,生生不息。

曾记得,1976年,聊城全区掀起大会战,共建“鲁西大化肥”,仅用1年半时间就建成了1.5万吨/年合成氨装置。

1992年,以鲁西化肥厂为核心的鲁西集团成立。整个90年代,他们积极响应国家政策,通过实施企业兼并联合,迅速扩大企业规模,吸纳了一批困难企业,盘活了大量国有资产。

1998年,企业成功地进行了股份制改造,鲁西化工A股股票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发行,为企业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

峰回路转,百转千折。200164日,以张金成同志为代表的第九届领导班子临危受命,硬是凭着“产业报国”的执着信念、锲而不舍的创业精神,不断地自我革新,自我完善,在鲁西这片热土上不断延伸,走出了“一体化、集约化、园区化、智能化”的鲁西特色的科学健康发展之路。

犹记得,2004年,面对企业发展的瓶颈期,集团党委高瞻远瞩,适时调整发展战略,提出“多赚钱,少花钱,集中力量建设鲁西工业园”的发展思想。从此,集团万余名员工艰苦奋战,在广阔原野上再次创业,拉开了万众奋进、全力建设工业园的序幕,由此也奠定了鲁西化工园区深厚的发展基业。建设工业园初期条件十分艰苦,交通不便,很多项目建设者们吃住在工地,一个馒头一碗菜,合着沙尘唱大风成了家常便饭。由此也开始了鲁西集团由化肥向基础化工的转型迈进。

2008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集团党委认真分析面临的国内外形势和企业现实情况,以宏伟的气魄化危为机,果断决策,积极延伸产业链,连续上马了盐化工、硅化工、氟化工等系列化工项目。自行设计、自行制造、自行安装,一个个建设奇迹应运而生,创下一个又一个纪录。

2011年,园区建设瞄准了向化工新材料的转型。多少次风雨兼程,北上南下谋发展;多少个挑灯夜战,全力以赴建项目,设计了一轮又一轮,论证了一遍又一遍,试验了一次又一次……大家的艰辛付出和努力奉献纷纷化作捷报频传。己内酰胺·尼龙6、双氧水、多元醇、聚碳酸酯一个个项目拔地而起,开启了企业由基础化工向化工新材料的成功转型之路,实现了化肥占比由90%降至8%、基础化工和化工新材料占比达到92%的新旧动能转换。

聚碳酸酯作为鲁西集团近年自主研发的核心项目,开发之初也是历经千难万险。开车的时候,物料堵塞特别严重,长时间生产不出合格产品,许多人对开车成功失去了信心。可集团党委书记张金成把共产党员的责任与担当化作履职尽责的强大动力,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意志和决心,矢志不移紧盯生产现场,一边为大家加油鼓劲儿,一边加紧梳理现场工艺流程和指标,和干部员工共同攻坚克难。当时已年近60岁的他,冒着零下十几度的低温,在聚碳酸酯现场4层的框架上爬上爬下,与技术团队一起摸索与实验,指导着一个又一个方案的测试与实施,最终解决了关键性的技术难题,打破了国际垄断。

无数的奋战,无数的开拓,鲁西人大力弘扬和传承创业精神。“创业是我们长期的一项工作,是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要坚守的一个思想,始终要以创业的思想开展我们的各项工作。今天上大项目是创业,10年以后上小项目或上更大的项目也是创业。创业不改变,但是创业的形式、创业的方向要不断地进行调整,创业将是长期的一个里程。”张金成如是说。

鲁西集团用20年的时间,聚焦主业、聚焦园区,坚定发展信念,按照“理性、稳健、积极”的指导思想,专注干好一件事。在一片荒芜的土地上,规划、设计、建设了7平方千米的现代化的智慧化工园区。集团目前总资产323亿元,职工1.2万余人,拥有基础化工、化工新材料、化肥、设计研发、化工工程等产业板块,形成了化工产业和化工工程产业两大核心产业。

在集团党委的正确带领下,鲁西集团形成了主业突出、一体化建设能力强、丰富关联的产业链、复杂化工园区的管控能力以及优秀的员工队伍和管理团队的明显优势,被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认定为“中国化工新材料(聊城)产业园”和“中国智慧化工园区试点示范单位”,连续7年被评为“化工园区30强”,走出了一条“一体化、集约化、园区化、智能化”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ImageFetcher (12).jpg

党委书记、总经理张金成带队赴井冈山学习

不断超越 永不满足的创新精神

“管理和技改两个轮子一起转是我们的传家宝。管理变革和技术创新是企业持续稳定运行和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两者有机结合,相互促进、永无止境,为集团持续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的内生动力。”这些内容被明确列入集团一号文件,创新精神成为企业发展的基因传承,成为企业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层级越高,创新责任越大;干部带头创新,全员参与创新;创新表现差的一票否决;扩大巩固指定创新的范围和效果”,这些创新理念不是空洞的口号和标语,在这里都变成创新的指南和方向,变成衡量管理干部、一线员工创新工作的标尺,创新实践在这里开展的如火如荼。

负责创新工作的副总经理张雷说:“集团党委会上提出来坚定不移增强创新能力,党委书记身体力行,强力推进实施。记得是2018年,因为领导班子成员没有严格执行创新申报流程,结果党委书记带头接受通报处理,用严格的制度和率先垂范保障了创新机制的良好运行。”

在张雷的办公桌上,有一本“创新风采”小册子,里面内容是用员工名字命名的创新工具工装推广应用典型事例分享,介绍了创新工具工装的制作和使用方法、使用效果,数据详实,有图有对比。“维鹏”作业式移动平台、“家战”自动焊接机、“文青”液压快速堵漏工具等都是来自基层员工创新成果。像这样用员工命名的创新项目近两年来就达96项。

在技术中心大楼的实训基地,是行业内唯一一家集实训、鉴定、竞赛于一体的培训实训中心。在这里切实让人感受到把企业当作学校办,把员工当作学生教的独特培训魅力。干部会因为晋升考核、员工会因为自我的职业技能规划进步,都利用班后的时间主动申请加班“吃小灶”。鲁西的实训经验和有效的做法还受到山东省委书记刘家义的充分肯定,并要求在全省进行推广。

成熟的实训培训模式和设计制造安装运行一体化、基于实际应用的智慧管控平台、园区废水零排放、系统当家工程五大方面独具特色的成果亮点荣获2019年化工行业管理成果创新一等奖。

此外,鲁西集团不断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围绕生产运营、项目建设难点和瓶颈问题,成立课题攻坚小组,指定党员干部担任组长,带领技术团队刻苦攻坚,涌现出一大批技改挖潜效果明显的单位。特别是多元醇事业部、有机胺事业部成效突出。多元醇事业部精准实施技术改造,先后完成丁醇异构物塔联合改造、高碳醇分类分级回收等10余项技改项目,全年增加混醛产能5万吨;产量、消耗均创历史最好水平。有机胺事业部对甲胺/DMF装置实施技术改造,加大三甲胺采出量,新增一甲胺精制塔、开展余热利用、DMF系统优化调整,全年生产甲胺15.87万吨,超出设计能力58.7%

在鲁西集团,创新不是多么高大上的事儿,提倡人人皆可创新,只要是有利于安全、有利于环保、有利于节能降耗、有利于工作质量和效率提升,只要是和原来的做法不一样的,有改变、有优化、有提升的都是创新。据了解,2018年采纳实施创新7900项,2019年采纳实施3.9万余项,2020年采纳实施5.2万余项,全员参与率达94%,累计奖励金额3000余万元。

202141日召开的表彰大会上,中国中化董事长宁高宁亲自为“十项重大创新项目一等奖”获奖代表进行颁奖,并指出:“鲁西从一个化肥厂发展到今天,不断进步,不断地贴近市场和创新,这根植于企业永不满足、追求发展的宝贵基因。这种基因来源于企业不断创新发展、不断突破和成长的团队,这是企业最宝贵的财富。”

ImageFetcher (17).jpg

中国中化董事长宁高宁为“十项重大创新项目一等奖”颁奖



ImageFetcher (16).jpg

重型装备制造车间

ImageFetcher (15).jpg

实训基地

ImageFetcher (16).jpg

废水零排放装置

ImageFetcher (13).jpg

运行指挥中心

奋勇前行 永不能丢的艰苦奋斗精神

“具有现代化气息的厂区和艰苦奋斗的作风相结合。整洁的工厂、先进的技术到处体现了现代化企业的气息。园区内的装置都是鲁西自行设计、制造、安装,电焊机维修,设备拆解再利用等工作也是自己动手干,建设如此规模的园区都是靠一点一滴的勤俭节约和艰苦奋斗换来的。”这是今年518日,中国中化纪检监察组组长、党组成员王舸到鲁西集团进行调研时对企业的评价。

地处鲁西平原内陆的鲁西集团既没有资源、地理优势,也没有物流、人才优势,更没有大城市的吸引力。想要发展,想要成功突围,别无捷径,只能靠艰苦奋斗。

历年来,张金成一直在强调和要求:“要清醒地认识到集团面临的严峻生存环境和外部压力,在企业效益上升的过程中理智把握自己的行为,坚决树立起‘少花钱办大事、不花钱办成事’的艰苦奋斗的精神和作风,学会科学花钱,把企业的每一分钱花在刀刃上,坚决杜绝自由散漫、大手大脚、奢靡攀比等不良作风。”

2020年初疫情暴发开始,鲁西集团化危为机,充分把“坏事”转化成“好事”,干了自己多年来想干没时间干、干不了的一些事情。“能自己干的坚决自己干”成为企业上下的工作主旋律。

面对复杂多变的内外部环境,广大干部员工积极响应号召,以岗位创新为引领,主动辨识,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实现能力再提升。化工事业集团坚持持续提升维保能力,防腐保温、架杆扎设全部取消外包,大型精密设备、汽轮机和锅炉浇筑修复等实现自主维修、自主施工。制造与工程事业集团积极实施自主保温,采取“干部带头,全员参与”的方式,培训培养专业人员,圆满完成了新建项目的保温施工。总部合理利用现有闲置设施,改建新学员集训中心,主动承担拆解电机、回收旧电缆等工作。

据统计,2020年鲁西集团实现外部用工清零,减少劳务用工152人,节省外包费用2292万元。大力推动“两个替代”,实施废旧物资替代新材料,实现现场和拆解物资退库1.78亿元,累计调剂使用1.58亿元,使用率88.7%;闲置及退库物资库存共计2.13亿元。

“能自己干的坚决自己干”,已成为全员的自觉行动,这不但能够节约资金,降低成本,更重要的是提升了质量,保证了速度。把不能不会,变成一切皆可能,一切皆可为。士气提升了,作风转变了,队伍得到了锻炼,信心得到了增强。面对一个个数字,感觉不到一丝的单调和枯燥,而是看到了数字背后鲁西人撸起袖子加油干的热火朝天,感受到了万名干部员工意气风发艰苦奋斗的精神风貌,看到了鲁西无限生机盎然勃发的希望。

张金成强调,不是说现在条件好了就应该多花钱,而是该花的必须花、不该花的坚决不花,集团1号文件也提出了非常明确的要求“不花钱少花钱也能办成事儿”。从项目建设到物资采购,再到物资管理和使用等各个领域,做好严格管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培养干部职工队伍良好的习惯、意识和作风。艰苦奋斗的精神和作风永远不能丢,否则队伍就会跨掉,企业就会跨掉。

在保持艰苦奋斗作风的同时,还需有会花钱的水平和能力。“学会科学花钱,把企业的每一分钱花在刀刃上”,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境界。在安全环保方面,鲁西算大账,舍得投入,增加或改造安全设施提升本质安全,2020年安全投入1.14亿元;加大环保治理力度,投入7832万元实施技术改造和提标治理;注重正向激励,安全环保治理奖励100万元。这方面的投入回报是长期、稳定的,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也是非常大的。

当谈到鲁西的未来时,张金成满脸自信,他坚定地说:“我们坚信,听党话、跟党走,坚定理想信念,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企业高质量发展。坚持科学至上理念,坚持理性、稳健、积极的指导思想,坚持安全发展、绿色发展、循环发展,把化工产业和化工工程产业持续做强做大,努力成为中国中化建设世界一流综合化工企业的重要引擎,为中国中化、为国家的化工产业做好引领和示范。”

(图片由张保臣 摄)


相关推荐

黑龙江吉地油服:以“破局思维” 做好降本增效

今年以来,黑龙江吉地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深入贯彻落实“经营管理提升年”工作思路,紧扣降本增效工作目标,以思想破冰、以实干破局,将“降”字贯穿到底,把“增”字落到实处,激活企业降本增效“新活力”,实现全

黑龙江中文化工:找准创新“突破点” 激活降本“效益源”

今年以来,黑龙江中文化工有限公司紧紧围绕全年生产目标,以降成本提指标为着力点,扎实开展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设备健康运行专项治理和降本增效活动,并取得显著成效,为公司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下好“先手

博航染料化工:“培训套餐”为员工“强肌壮骨”

今年以来,博航染料化工有限公司将员工教育培训作为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要务,推出了以“岗前培训、岗位培训、业余培训”为主的“培训套餐”模式,员工学文化、学技术、学业务、强技能在全公司蔚然成风。

国龙新材料开展液氨泄漏事故综合应急演练

为加强应急管理,提高职工对突发事故的应急处置能力,11月21日下午,河南能源商丘园区国龙新材料公司在加氢车间组织开展了液氨泄漏事故综合应急演练。

2024-11-22     河南石化新闻

中原大化入选国家级“5G工厂”名录

11月21日,从中原大化公司获悉,该公司5G数字化场景应用,继入选河南省重点产业链5G规模化应用典型后,成功被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评定为国家级“5G工厂”。

2024-11-22     河南石化新闻

从专业小白成长为维保专家

从专业小白成长为维保专家

2024-11-22     甘肃石油与化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