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化新网讯
9月7日,中海油研究总院有限责任公司(简称中海油研究总院)正式对外发布自主开发的“深海一号”能源站浮式设施实时动态孪生系统,国内首个面向在役浮式设施安全保障和设计反馈的机理性浮式设施实时动态孪生系统开发取得重要突破。

图为“深海一号”能源站浮式设施实时动态孪生系统发布仪式。 (企业供图)
浮式设施是海洋资源开发的核心装备,具有高技术、高投入、高风险、高附加值的“四高”特点,其精细设计和安全运维尤为重要。近年来我国规划实施了多项海洋浮式设施现场监测与智能化研究任务,形成了坚实的监测技术储备,但在设计反馈、运维控制方面,距离通过智能化技术指导设计生产仍有较大差距,目前仍面临环境机理不明确、预警评估机理不完善、决策支持能力不足、智能化与设计难以有效协同等挑战。
2020年开始,中海油研究总院针对浮式设施在役安全保障和设计反馈的核心机理开展攻关,历经3年时间,依托全球首座10万吨级深水半潜式生产储油平台“深海一号”能源站完成首个基于机理模型的浮式设施实时动态孪生系统开发。系统涵盖了监测数据可视化再现及预警、实时动态机理模型孪生、作业决策智能辅助、在役设施全状态评估等系列化智能技术。各项智能化技术于2023年7月19日完成技术鉴定,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与现阶段大量以单一数据为驱动的数字孪生系统开发相比,‘深海一号’能源站浮式设施实时动态孪生系统以具备完整自主知识产权的分析软件作为核心求解器,结合现场监测技术对在役浮式设施进行实时动力学求解。”中海油研究总院项目负责人李达介绍道。自主求解器的开发避免了国外工业软件技术垄断,解决了在役浮式设施分析软件“卡脖子”问题。他们考虑了浮式设施多源异构监测数据特征,开发了多阈值评估技术完成环境设施在役状态预警模块,能够有效降低突发事件导致的经济损失。同时该系统结合高精度海—气预报数据,评估未来72小时的设施服役状态,为外输、撤/返台等作业提供科学决策辅助。该系统还基于实测信息环境和设施响应信息,实现了对水下系泊系统的实时状态评估和剩余疲劳寿命评估,降低了结构失效引起的突发事故出现概率,完成浮式设施设计后评估,为未来浮式设施设计优化提供科学支撑。
“未来中海油研究总院将在‘深海一号’能源站浮式设施实时动态孪生系统开发的基础上,进一步夯实智能化技术现场指导能力,同时吸纳各类新兴智能化技术,将实时动态孪生系统推广应用到各类海洋开发设施的在役安全保障和设计优化过程中,逐步建立海洋工程智能化技术闭环,扎实推进海洋工程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中海油研究总院负责人米立军说。
在石化行业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中,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AI)等前沿技术,特别是行业模型协同创新发展,为行业发展注入了澎湃动能。与此同时,数据孤岛、模型泛化难题、工业软件“短板”等挑战依然突出。
近日,广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高质量发展看广东”系列发布会第四十二场,解读《广东省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
日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与西门子股份公司合作研究成果《发展中的中国中小制造企业数智化转型》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发布暨研讨会在京举行。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关于开展2025年人工智能产业及赋能新型工业化创新任务揭榜挂帅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正式启动相关创新任务揭榜挂帅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