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开发六大系列近20个品种聚烯烃催化剂,其中多项填补国内空白;
累计申请国内外专利770余件,已获授权560余件;
获国家及省部级科技奖励20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国专利银奖1项……
一个仅50余人规模的集体,如何成为了我国聚烯烃产业技术进步的“突击队”?近日,《中国化工报》记者来到中国石化北京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化院),探访刚刚揽获“中央企业先进集体”称号的聚乙烯研究所。
瞄准聚烯烃“芯片”开展前瞻性研究
作为我国最早从事聚乙烯技术研发的科研机构之一,北化院聚乙烯研究所的前身可追溯至北化院原四室聚乙烯课题组。上世纪90年代,北化院整合优势力量成立聚烯烃国家工程中心,2006年成立聚乙烯研究室,2017年更名为聚乙烯研究所。经过一代代聚乙烯人的接续奋斗,该所已具备催化剂小试开发、中试和工业放大及工艺包输出的完整科研能力。
聚烯烃是最重要的合成材料之一,而催化剂是制备聚烯烃的“芯片”。从成立之日起,聚乙烯所人就以前瞻性眼光瞄准这块“芯片”,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步履不停。
如今,他们已成功开发出钛系淤浆、钛系气相、气相茂金属聚乙烯、淤浆茂金属聚乙烯、茂金属聚丙烯和茂金属聚烯烃弹性体(POE)六大系列近20个品种催化剂,为中国聚烯烃产业的技术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
这是他们亮眼的“成绩单”:
开发适用CX工艺的新型BCE系列催化剂、适用巴塞尔Hostalen工艺的新型BCE-H催化剂、适用英力士Innovene S工艺的新型BCL催化剂、适用于道达尔ADL工艺装置的新一代BHL催化剂,克服进口催化剂存在的通用性差、安全运行周期短等技术难题,打破国外垄断,填补国产催化剂应用空白;
开发的新一代BCC催化剂,为国内首个在连续法淤浆聚乙烯工艺实现工业化应用的球形聚乙烯催化剂,突破国外在该领域的技术封锁,助力扬子石化成为国内最大锂电池隔膜专用料生产基地;
开发的气相BSG催化剂实现超高熔指牌号生产,并在镇海炼化创造国内单套聚乙烯装置生产负荷最高纪录,实现对进口催化剂性能的超越,填补多项国产催化剂空白;
创新研发高性能茂金属POE和聚丙烯催化剂,生产出光伏胶膜料、车用内饰料等高端产品,打破国外技术垄断……
基于过硬的科研实力与深厚的技术储备,该所先后承担国家项目、中国石化重大项目等100余项,获国家及省部级科技奖励20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国专利银奖1项。
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科研
科研院所是科技创新的基本组织单元,如何调动人员积极性、高效率组织科研,是聚乙烯所人一直思考的命题。多年实践让他们探索出一条“最佳路径”:以党建为引领,做好“三个队伍”建设。
第一支队伍,是以党支部为团队的先锋模范队伍。该所组建“党员下厂服务团队”“党员突击队”,激励党员在科技攻关的关键时刻亮身份、见行动。在中国石化迄今为止最大的科研投资项目——天津科学试验基地建设中,该所“青年党员突击队”勇挑重担、攻坚克难,打通催化剂中试装置生产全流程,制备出首批性能优异的催化剂产品,圆满完成试车任务。
第二支队伍,是以课题组为团队的科研队伍。该所大胆使用青年人才,激发创新活力。他们采用“双导师制”加速年轻科研骨干和后备人才培养,并通过重点课题、重点任务的管理和考核,让青年人在重点科研任务中挑大梁,在实践中锻炼成才。此外,他们还举办新员工科技沙龙、青年创新思维大讲坛等活动,帮助青年人开阔视野、提升能力。
第三支队伍,是HSE安全小组队伍。通过组建以党员为骨干的安全环保小组,该所实现党对HSE工作的全面领导,并积极推进信息化安全管理。每位安全员就设备资源、危险化学品、“三废”、重要风险管理等进行详细分工,实现科研工作与HSE体系建设的齐头并进。
就这样,党建工作与科研业务深度融合,提升了团队的组织力、凝聚力,为该所重大任务攻坚、重大成果产出提供了坚强组织保障。
誓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再立新功
在党建引领、制度激励下,聚乙烯所科研人员干事创业的热情得到充分释放,涌现出一批科研“模范”。
该所党支部书记苟清强就是其中的典型。他坚守催化剂研发和推广第一线,用实际行动践行对科研事业的热爱。他和团队成功开发并推广了BCE-S催化剂、BCE-C系列催化剂、BCL催化剂等。为了催化剂推广,他常年出差、下厂进行技术服务,不分节假日盯守在车间一线,带领团队累计推广催化剂超500吨,生产的聚乙烯树脂超1000万吨,团队创造产值超10亿元。
年轻的高级专家高榕以“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的精神,经过多年潜心钻研,开发出兼具高热稳定性、高催化活性和高极性基团耐受性的烯烃聚合催化剂,探索了适用于配位聚合的分散聚合技术等前沿领域,为新型高性能功能材料提供了新发展思路,取得一系列原创性成果。
为打破高端聚烯烃技术长期被海外企业垄断的局面,单中心催化剂组组长郑刚深耕茂金属催化剂领域30年,带领团队突破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研发出国内最早工业化的茂金属聚乙烯催化剂,填补国内空白。他深知科研探索永无止境,又相继开发出针对不同工艺特点和新产品牌号要求的3种该系列新型催化剂。
一心做聚烯烃催化剂研究的“攀登者”黄庭,利用催化剂与聚合物的复制效应,另辟蹊径从聚合物粉料生长过程获得活性中心的间接信息,提出新的Z-N聚乙烯催化剂的活性中心模型,为开发新型球形催化剂提供新思路。新型BCC型催化剂由此应运而生,开创球形淤浆聚乙烯催化剂工业应用的先例。
作为石化行业的科研工作者,聚乙烯所人深知抢占科技制高点的重要性。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他们将加快实现聚烯烃行业高端产品关键技术自主可控,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再立新功。
12月23日,贵州大学绿色农药全国重点实验室博士生王艳菊在Aggregate(影响因子IF=13.9)期刊发表了题为“AVanillin‐DerivedInhibitorofAggrega...
中海油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消息,12月20日,全球首台套兆瓦级电解海水制氢装置在该公司实现连续稳定运行,标志着中国海油直接电解海水制氢技术取得重要突破。据介绍,该装置额定产氢量为200标准立方米每小....
12月24日,记者从天津大学了解到,采用天津大学一碳化工团队开发的氢氧化钙羰基化合成甲酸钙成套技术,在山东建成的5万吨/年钢厂尾气高值化利用制甲酸钙装置开车投产。
近日,我国首个海上膜脱碳示范工程项目——惠州32-5平台伴生气回收脱碳及二氧化碳封存项目全面建成投用,项目每年可回收伴生气超1800万立方米、封存二氧化碳6000吨。
寒冬时节,湖南石化炼油一部装置区,一派井然有序的繁忙生产运行景象。“目前装置已进入长周期运行后期,安全平稳生产是头等大事。”12月23日一早接班后,湖南石化炼油一部加氢脱硫片区运行一班班长、高级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