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绿色低碳转型 推动产业健康发展——第二届化工技术大会嘉宾观点集萃

编者按 近日,由《中国化工报》社有限公司、晋城市化学工业协会联合主办的第二届化工技术大会在山西晋城召开。大会围绕“‘双碳’背景下煤化工企业绿色低碳发展”主题,邀请业界专家、企业代表等共商新形势下煤化工产业绿色低碳发展大计,共谋企业新一轮高质量发展大业。

  会上,专家学者对化工行业绿色低碳和健康长远发展提出了指导建议,化工企业代表分别从绿色低碳、绿氢化工、绿色甲醇、工业智能化、碳交易等方面进行了深入讲解。今日特刊发与会嘉宾的观点集萃,以飨读者。


  中国氮肥工业协会理事长顾宗勤:科技创新推动煤化工产业发展

  我国煤化工尤其是现代煤化工,在核心技术工程化、关键装备国产化和大型示范项目商业化等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目前已经形成了具有我国特色的煤化工产业发展格局,国内多项技术取得了突破,引领了煤化工产业快速发展。

  下一步,要将科技创新作为煤化工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持续推动关键装置大型化升级,实施重点工序节能改造升级,推进热能网络改造和系统优化,充分做好资源综合利用,提高产业节能降耗能力;要持续调整产品结构,不断开发新技术新产品,强链补链,实现多元化发展,以灵活的产品方案适应市场变化;要加快发展绿色化学品,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绿色低碳发展路径,推动绿氨绿醇相关产业健康发展,为煤化工行业发展贡献力量。

  《中国化工报》社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勇:全力为行业发展提供智库支持

  煤化工为晋城市经济蓬勃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为我国化工和化肥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晋城作为全国重要的煤化工生产基地龙头地位持续巩固,绿色低碳、节能降耗等新技术新工艺得到广泛推广应用,特色精细化工产品产量稳步增长,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提升。

  晋城市化工发展至今,情怀满满、弥足珍贵。《中国化工报》社有限公司将始终围绕“主战场、制高点、讲故事、生态圈”的工作方针,以客观立场立足行业,服务中心工作,发挥行业主流媒体优势,为化工行业发展提供智库支持,在煤化一体化,无烟煤气化、无烟煤材料化工、等方面加强合作,配置资源,建立良好产业生态圈,讲好晋城化企故事、行业故事、晋城故事,为晋城化工产业的持续繁荣昌盛贡献力量。

  晋城市化学工业协会会长张晋峤:为煤化工产业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依靠晋城独特的优质无烟煤资源,经过近60年的不断发展,晋城煤化工产业已构建起以传统煤化工为主体、逐步向现代煤化工延伸发展的格局。

  当前,我国煤化工面临着环保政策制约、资源环境限制、布局不够合理、产业层次不高、园区发展滞后等矛盾。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要科学制订煤化工产业发展规划,引导本地企业转型发展、协同发展和招商引资;做好煤化工气化技术改造推广及升级,分类推进纯氧连续气化改造、JM-L炉的推广应用等;要推进先进设备与智能化建设,积极引导企业进行煤化工产业智慧工厂建设,全面提升行业智能管理和绿色发展水平;要加快延伸煤化工现有产业链,延伸合成氨产业链,开发以尿素为原料的高附加值产品,推动甲醇新市场向新能源汽车燃料转型;关注氨转换氢能源以及氨燃料电池的技术发展,加快研发节能降碳新技术。

  中国科学院院士、太原理工大学教授赵阳升:大力研发零碳新工业体系建设技术

  碳中和是通过碳封存与碳抵消平衡整体经济CO₂排放量,从而实现净零碳排放。“双碳”目标的实现,将带来全方位深刻的科学与技术的变革,将带来中国科技的腾飞。

  如果碳关税全面实施,在国际市场上,中国制造可能将面临平均26%的关税,出口量可能下滑21%。围绕减碳技术,富氧燃烧技术有其技术优越性和成功应用案例。在CO处置方面,主要是废弃石油天然气储层封存、深海封存、煤矿采空区封存、深地矿化封存、深地空隙液态封存等方案。碳中和下煤炭利用方案中,煤氢甲醇和煤氢氨在制造成本、碳税、运输成本等方面都有比较优势,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推动氨的使用,氢氨整合路线和技术得到研究和推广。零碳工业体系建设方面,从几个零碳工业园区示范建设、零碳煤电改造及效益来看,可实现零碳的产业投资与运营成本,与免征的碳税基本持平,企业或可形成碳汇指标。零碳园区能带来招商引资的便利,产生极大的经济效益,可为中国实现碳中和开辟一条完整的科学与工业路线。

  生态环境部环境发展中心绿色低碳中心主任周长波:政府推动与企业发力“两手抓”

  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煤化工行业要大力调整能源结构,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不断提高产业绿色低碳发展水平;坚持和完善能耗“双控”制度,狠抓重点领域节能;加大科技攻关力度,推动绿色低碳技术实现重大突破;坚持政府和市场“两手抓”,完善绿色低碳政策体系和市场化机制;加强生态保护修复,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参与和引领全球气候和环境治理,助力实现国家“双碳”战略目标。

  企业要及时摸清家底,确立企业排放空间和未来发展方向;有能力的企业可通过推动节能减排,在行业内树立标杆,提高自身竞争力;龙头企业可以应用节能减排技术,通过技术孵化,促进自身发展;针对国内外客户对产品碳排放和碳足迹的关注日益增高,以及世界各国低碳法规及碳税政策的完善,出口型企业要制订具体措施,为实现“双碳”目标做出应有的贡献。

  山西省工信厅化工处处长马景波:从5个方面规范绿色化工园区建设

  目前,晋城通过认定的化工园区有3家。山西化工园区在整体规划、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有待加强,在管理服务水平和治理水平方面有待提升。

  2024年1月新修订的《山西省化工园区建设标准和认定管理办法》提出,要规范化工园区建设和认定管理,优化化工园区布局,提升化工园区安全生产和绿色发展水平,促进化工产业高质量发展。《办法》的出台,解决了化工园区认定实际执行标准不一致的问题,解决了化工园区认定推进中的堵点问题,解决了化工园区的发展问题。绿色化工园区是经省级及以上人民政府批准设立或认定的化工园区,在园区产业发展、基础设施、资源利用、环境绩效、园区管理等方面贯彻资源节约、生产安全和环境友好等可持续发展理念。

  晋城市化工企业高质量发展应从5个方面着手:一是加快化工园区认定和提质改造;二是加快出台《晋城市化工重点监控点认定办法》;三是加快化工企业老旧装置更新改造;四是发挥无烟煤优势,谋划新方向;五是重点企业要整合现有产业基础,统筹发展现代煤化工。

  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能源化工处副处长刘思明:应加快绿色化学品与产业融合

  全球能源减排导致绿色燃料需求爆发。结合当前绿氨发展现状,我认为,煤化工产业要加快绿氨新兴领域的应用示范,加快推进绿氨在燃煤掺氨发电、船舶脱碳燃料、氨氢燃料电池等新兴领域的应用示范工作,打通绿色价值传导通道,从而加快绿色能源产业发展进程。

  绿醇方面,近5年我国甲醇产能持续增长,2018至2022年产能年均增长率为4.6%。绿醇应用建议先从低碳甲醇过渡。低碳甲醇可以作为绿色甲醇的过渡路线。低碳甲醇路径一方面有助于企业以较低成本实现渐进式绿色转型,另一方面也能加快相关工艺的应用及技术迭代,更好地适应未来绿色甲醇的大规模生产。

  煤化工产业要加快完善绿色产品产业体系,加快制订相关产品评价标准,积极参与国际相关标准制订;通过建立绿色产品独有市场、碳排放权交易等途径探索,实现绿色产品价值的利益机制;出台相关财税政策支持绿氢、绿醇、绿氨相关生产技术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装备开发及首台套应用等,积极开展绿氢、绿醇、绿氨长输管道布局研究。

  怀柔实验室山西研究院副院长李晋平:“双碳”目标下,多孔分离材料大有作为

  甲烷是第二大温室气体,年排放煤层气210亿立方米。2020年4月30日,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组织专家召开“沸石分子筛尿素分离吸附剂创制及低浓度煤层气富集成套技术”成果鉴定会。专家们认为,该技术创新性强,各项指标先进,低浓度煤层气富集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该技术的特点是:原料采用水环压缩增压,吸附塔增设了安全阀,管道增设了爆破片,放空管增设了止回阀、阻火器,设置了氮回填冲洗系统。

  该技术实现了5个第一:第一次将硅铝沸石分子筛应用于瓦斯富集工业示范;第一次实现了疏水型吸附剂用于含水瓦斯富集;第一次采用液环压缩机安全提升瓦斯的压力;第一次设计含氧低浓度瓦斯增压的提浓技术;第一次实现浓度为2%至6%的瓦斯利用,填补此段瓦斯利用空白。

  该技术具有五大优势:吸附剂兼具绝缘性和非燃烧性;吸附剂兼具耐水性和抑爆性;模拟细水雾输送及增压机制;极大提升低浓度瓦斯提浓效率;完美实现全域煤层气的利用。

  长三角国创中心功能材料所环保中心市场部部长毛伟:加大固废与CO绿色低碳资源化利用力度

  固废矿化固定CO技术可广泛应用于电力行业、钢铁行业以及煤化工行业。国内煤化工行业首个万吨级CO矿化制备全固废负碳建材项目已成功试运行。该项目利用煤化工行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气化渣、电石渣、粉煤灰等大宗固废,在不借助外部热源、不使用任何水泥的条件下,与煤化工行业产生的CO烟气发生矿化反应,制备出高强度、高固碳率、负碳排放的矿化建材产品,实现了节能、利废、负碳相统一。项目改扩建完成后,预计每年可有效消纳各类大宗固废近100万吨,同步耦合利用CO至少15万吨。

  固废基胶凝材料技术可减少地面固废堆积,避免固废自燃,实现低碳、绿色开采;减少固废转运时间,增加矿产转运效率,防止自燃和采空区火灾,防止地面沉降造成建筑物损坏,增加矿山的安全性。

  捷亦碳(上海)科技有限公司项目总监苏航:应积极参与碳交易与碳资产开发

  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各国共同制订并签署了有关碳排放的相关协议。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我国也提出了要努力在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双碳”目标。目前,我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碳市场。煤化工行业作为碳排放的大户,应当积极参与到碳交易与碳资产开发中。首先,可提前锁定下游需求,寻找未来商机;其次,对于生产流程主动出击,寻找碳减排机会;再次,关注零碳转型对煤化工全产业链的影响,提前布局,保证我国煤化工行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中控技术煤炭工业战团总裁张继臻:中控技术助力数智化工厂建设

  中控技术采用“PA(企业运营自动化)+PB(生产过程自动化)”的模式构建,实现企业整体管理决策智能化。其架构包含全流程智能质量监控平台、全流程智能运行管理与控制系统、流程模拟与设计平台和全设备智能感知平台。中控技术可以为企业提供自动化、数智化工厂整体解决方案,并已成功运用于广西华谊煤化工、陕西延长石油、陕西榆林化工等企业,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随着技术的进步,未来智能工厂将会以“工业AI+智能控制”的模式全面实现研发设计数字化、制造过程数字化、大供应链数字化、交付运维数字化和产业协同数字化。

  杭州和利时自动化公司智能工厂产品总监李昱:数智科技让工业企业充满智慧

  和利时数智化转型专家融合各种人工智能技术的“HiaPlant智慧管控平台+客制化应用”模式,形成智能感知、无人操作、智慧监盘、智慧管理、卓越运营五大能力赋能N种行业,以工业企业为中心,连接工厂的设备、产品、质量、人员、工艺、能源等数据,利用数据治理和综合应用能力,构建统一的智慧数据中心,为企业提供专业服务,满足企业各项业务需求。

  未来,数字将激发产业澎湃动能,科技将驱动行业勃勃生机,智慧的力量正在将不可能变为可能,智慧的浪潮正深入每一个亟待改变的场景。和利时数智化转型专家将本着对用户价值兑现负责的态度,助力自动化生产向智能化生产的完美转型。

  上海合木思奇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龙学著:“1234”实现煤化工企业本质安全

  煤化工企业狭义的本质安全是指机器、设备本身所具有的安全性能。当系统发生故障时,机器、设备能够自动防止操作失误或引发事故。即使由于人为操作失误,设备系统也能够自动排除、切换或安全地停止运转,从而保障人身、设备和财产的安全。广义的本质安全指“人—机—环境—管理”系统表现出的安全性能。简单来说,就是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和提高其完整性,使整个系统安全可靠。

  我们围绕本质安全“1个核心”,夯实安全意识、安全技能“2个基础”,强化工艺安全、设备安全、关键作业安全“3个支柱”,经过消除重大隐患、完善管理手段、形成安全文化“3个阶段”,实现安全责任专业化、安全决策科学化、过程管理信息化、安全行为标准化“4个化”。

  对于运行中的企业,在现实的装置基础上需要采取综合手段,如:改进工艺,从而实现系统性的减碳;通过设备更新和设备完整性的管理,在设备运行方面减少碳排放,实现生产的平顺,建立和维护企业本质安全系统状态,实现企业长期稳定经济运行。

  (文字由陈娟整理,图片由晋城市化学工业协会提供)

相关推荐

广东惠州:到2035年建成世界一流石化产业高地

  近日,广东省委、省政府印发了《关于支持惠州加快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打造广东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意见》提出,支持惠州打造更具核心竞争力的石化能源新材料万亿元级产业....

2024-07-04     中化新网

西藏首个大型盐湖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工业化示范项目试生产

  据中国宝武官微消息,6月30日,宝武西藏扎布耶盐湖绿色综合开发利用万吨电池级碳酸锂项目迈入试生产阶段,这是西藏首个大型盐湖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工业化示范项目。  西藏地区拥有丰富的盐湖资源,尤其是锂....

2024-07-04     中化新网

超200亿元!山东拟建大型制盐及储能基地

  据国资委网站消息,近日,山东国惠与中能建数科集团、菏泽市人民政府、单县人民政府在济南举行制盐及储能基地合作开发协议签约仪式。  今年以来,山东国惠依托旗下矿盐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积极联合地方政府....

2024-07-04     中化新网

社科院工经所所长史丹:论新能源与新质生产力

  在日前于陕西西安举办的中国能源•化工强国大会上,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史丹受邀分享了新能源与新质生产力耦合发展的思考。史丹认为,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

2024-07-04     中化新网

陕煤集团:煤炭绿色高效分质转化“新”在哪?

  在日前于陕西西安举办的中国能源•化工强国大会上,陕西煤业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工程师、国家能源煤炭分质清洁转化重点实验室主任尚建选受邀分享了陕煤集团创新开发的以低阶煤全粒径高效热解和煤焦油高端转化...

2024-07-04     中化新网

22.5亿元!渤海化学一新材料项目正式开工

渤海化学7月1日晚间公告,公司全资子公司渤海石化投资建设的丙烯酸酯和高吸水性树脂新材料项目已正式开工。

2024-07-03     中国石油和化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