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东省珠江水利委员会监测中心站主任李浩在实地考察石油工程建设公司中原建工公司承建的茂名—云安项目二标段后,对长达68.54千米的管道沿线生态复绿成果给予高度评价:“这里曾是水土流失重灾区,如今摇身一变成为‘生态示范带’。”
该项目二标段作为国家管网集团广东省天然气管网“县县通工程”的关键标段,不仅肩负着为粤西地区输送清洁能源的重要使命,还秉持“生态优先”理念,走出了一条工程建设与环境保护深度融合的创新发展之路。
该项目启动伊始,项目部便将生态保护置于首位。面对沿线复杂的地形地貌和特殊的水文环境,项目部耗时2个月完成全线勘察,精准识别出1条重点水系,且确定项目区域内不存在生态敏感区。依据《广东省生态环境厅关于茂名-云安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批复》,项目部精心编制“一区一策”水工保护方案。
“山区段坡度超25度的区域占全线35%,水土流失风险极高,必须让每一处护坡、排水系统都与地质条件精准适配。”项目环保负责人吴新河介绍,项目引入三维地质建模技术,对高风险区域进行动态模拟,提前预判滑坡、泥石流等隐患,从源头上筑牢生态安全防线。
在该项目二标段施工现场,生态保护充满“科技范儿”。针对山区林地施工难题,项目部创新采用“石笼+植被复合护坡”技术,将石笼防护与本土植物种植相结合,增强护坡抗冲刷能力的同时,实现工程结构与自然生态的完美融合。全线累计铺设石笼护坡1.1万平方米,种植固土草皮及灌木超8万株,植被覆盖率较施工前提升17%。
在水土流失防控方面,项目部同样不遗余力。在开挖面实施“即时苫盖+阶梯式复绿”工艺,确保裸露土方24小时内完成防尘网覆盖,并同步播撒速生草种,完善的42个排水系统和30个沉淀池,有效拦截、沉淀施工产生的泥沙和污染物,对周边水环境有效防控。
“台风季是最大的考验,但‘智慧防汛’帮我们破解了难题。”吴新河说,去年汛期,项目部依托气象预警平台提前72小时启动应急响应,转移高风险区设备15台,加固管沟防护设施61处,成功实现“零污染、零事故”。
7月28日,记者在生态环境部7月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获悉,生态环境部联合相关部门发布了《重大生态破坏事件判定规程(试行)》,填补了重大生态破坏事件判定长期以来的标准空白,为生态保护监管和维护生态安全提供了...
在7月28日举行的生态环境部7月例行新闻发布会上,生态环境部宣教司司长、新闻发言人裴晓菲就如何实现“有效执法监管”与“减少对企业干扰”两者的平衡回答记者提问。
在乌鲁木齐甘泉堡工业区,兖矿新疆煤化工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内,煤炭正经历一场“绿色”蜕变——通过多喷嘴水煤浆加压气化技术,原料煤被高效转化为甲醇、尿素等清洁产品,气化残渣则全部回收用于建材原料。
7月2日,在焦作温县黄河穿越段晨露未晞的滩涂,中国石化中原油建公司洛阳—新郑航煤管道厂外项目二标段安全总监姜友雷的反光背心,与远处泛着银绿波光的芦苇荡形成鲜明对比。
7月21日,上海市节能减排优秀案例(第三批)评选结果揭晓。上海久宙化学品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零气耗吸干机专用高性能吸附剂”凭借其在推动产业低碳化、绿色化转型中的突出贡献成功入选,获得行业高度认可。
为实现入海排污口“全覆盖、差异化、全过程”监管,7月25日,山东省生态环境厅印发《山东省入海排污口监督管理实施细则(试行)》(下称《细则》),将于9月1日起施行,有效期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