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从天津大学获悉,天津大学结晶中心团队以四十年磨一剑的坚守与创新,助力我国从医药生产大国向医药制造强国跃升。
破垄断:从“天价抗生素”到“结晶罐”改写历史
上个世纪80年代,我国青霉素制造水平还十分有限,华北制药厂牵头攻克关键抗生素质量难题,却遭遇技术瓶颈——由于结晶工艺落后导致青霉素纯度低、易过敏、稳定性差以及能耗物耗高等问题,与先进国家存在显著差异。为增进人民福祉,改善健康水平,1990年,国家设立“八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青霉素结晶新工艺与设备在生产中的应用开发” ,天津大学王静康院士团队临危受命,联合企业对该项目展开产学研科技攻关。历经上千次实验,团队成功研发共沸精馏结晶技术,打造出国内首个自主设计的“结晶罐”系统,在华北制药厂“一次开车成功”。
该技术迅速在全国推广并成为行业标杆,应用于全国90%的青霉素产业,让国产抗生素以高质量、低价格惠及亿万百姓,被誉为“天大结晶罐”。同时一举打破国际垄断,使我国青霉素产品占领八成以上的国际市场,推动我国抗生素产业迈入自主可控的新阶段。该技术也于1996年获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提质量:从“可用”到“高效安全”的技术跃迁
突破青霉素结晶新技术后,天津大学团队继续放远目光——彼时,我国的制药及精细化工企业普遍存在精制结晶产业化技术提升不足、产品质量低于国外同类产品等共性问题,天津大学国家工业结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结合"十五"到“十二五”国家科技攻关等任务,向更加高端的医药产品生产关键技术发起突破。
“结晶好,药更好。”结晶中心积极与国内主要制药企业合作,建立晶体形态学质量指标体系,开发新型工业结晶技术与关键装备,与计算机辅助过程模拟相结合,进行工程放大研发直至产业化应用,实现特定晶型高端药物规模化结晶生产,同时建立了药物的晶型鉴别标准及检测分析平台。相关技术成功拓展到多种医药生产过程中,建成多条精制结晶生产线,年均新增产值12.6亿元以上,分别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008)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5)。“过去患者常抱怨国产药见效慢,如今在天大结晶技术的加持下,部分药品药效与进口药无异,价格却仅为三分之一。”团队负责人龚俊波表示。
向未来:AI赋能结晶科学,打造“中国好药”新引擎
天津大学充分发挥人工智能率先布局的先发优势,在“AI+制药”新赛道中,结晶中心团队通过机器学习模型,将过去需数年的结晶工艺优化周期缩短至2-3个月,并实现晶型、粒度、晶癖等关键参数的精准预测。目前,该技术已在抗肿瘤药物、降糖药等创新药物研发中取得突破,推动我国从“仿制跟随”向“原创引领”转型。
从破解“卡脖子”困局到攀登“高质量”高峰,天津大学用四十年诠释了“科研顶天、服务落地”的使命。正如王静康院士所言:“老百姓的健康需求,就是科技创新的方向。”在AI与生命科学深度融合的今天,这场关于“中国好药”的故事,正翻开更璀璨的篇章。
截至8月1日,由中国石油录井技术研发中心自主研发的GW-IRGA红外光谱录井气体分析仪,累计在国内辽河油田、长庆油田等区块推广应用60余口重点井,油气显示发现率达到100%。
上半年,大连西太平洋石化有限公司净利润完成年度计划77.13%,完全加工费降至198.3元/吨的历史低位,12大类38项提质增效措施半年增效2.7亿元,主要经济技术指标稳居中国石油炼化企业第一梯队。
“在巡回检查过程中要仔细、全面,长关井也要进行检查,及时发现并上报问题,不能掉以轻心,确保原油生产平稳运行。”8月5日,在中国石油大庆油田采油二厂第一作业区注采2-7班的早会上,班长刘珂铭正在对近期生
8月1日,广东石化公司聚烯烃产品立体库完成系统升级并正式投用,实现了单车单批次高效作业,单车作业时长有望压缩至20~30分钟,不仅满足客户需求、解决下游客户提货批次多的痛点,更为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奠定...
2025年7月,历经2年努力,金正大集团贵州正磷化工公司10万吨食品级净化磷酸生产线正式达标投产。项目的投产,进一步完善金正大集团磷化工产业链,同时为集团精细磷化工的生产、新能源前驱体材料——磷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