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中关村国际创新中心,迎面而来的不是传统接待人员,而是两位面带微笑的机械人“妮娅”。她们优雅地挥手致意,用甜美的声音解答问题,甚至能根据访客的情绪调整回应方式。这一幕瞬间将来访的记者们拉入未来的赛博世界。3月26日,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开幕前夕,《中国化工报》记者与来自天南海北的数百名记者一同提前入馆,感受这些扑面而来的科技“气息”。
数十家企业开发的百余款机器人成为本届中关村论坛年会的“智愿者”,集体迎接前来探馆的媒体记者。 (陈菲 摄)
机器人军团:从科幻走进现实
场馆内,百余台形态各异的机器人正在进行最后的调试,它们即将上岗担任本届中关村论坛年会的“智愿者”,为参会人员提供多项服务。
会议室门口,服务机器人摇动铃铛提醒会议即将开始;休息区内,书法机器人挥毫泼墨,笔走龙蛇间尽显东方美学;咖啡机器人精准控制水温与萃取时间,奉上一杯杯大师级饮品。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现代茶艺大师”,它能够完成自动加水、泡茶、茶水分离、倒茶等全套动作,以硅橡胶为原材料制作的柔性夹爪如同人手般灵巧地抓取茶壶,将茶道艺术与科技完美融合。在接待区,身高1.2米的T1机器人队列整齐划一地行走,领结随着步伐轻轻摆动,萌态可掬却又不失专业。这些拥有23个自由度的灵活“小个子”,将为参会嘉宾提供智能引导服务。
“与往届相比,今年机器人的稳定性和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现场技术人员介绍说,通过神经网络深度学习和情绪识别算法,它们已能胜任公共服务、教育陪伴等复杂场景。在中央展示区,6台机器人正排练集体舞蹈,动作整齐划一,引来阵阵惊叹。这已不是简单的程序执行,而是多机协同运动能力的集中展现。
智能引导服务机器T1
人工智能:重塑会议体验
论坛的科技感不仅体现在机器人上,更渗透至每个细节。新闻中心内,记者们体验了“中关村论坛智能体”的强大功能。只需简单提问,系统便能提供会议信息咨询、智能交互问答等服务,背后依托的是开源大模型的强大支持。
同声传译区,技术人员演示着本届论坛的黑科技——人工智能同传系统。它不仅能实时翻译,更能通过声纹识别和语音拟合技术,用演讲者的原声输出翻译结果。这意味着,与会者在耳机中听到的中文将保持原演讲者的声音特色,仿佛对方突然掌握了中文魔法。
视频制作区,工作人员展示了人工智能生成的暖场片和成果发布片。基于文生视频技术,创意可以快速转化为视觉作品,提升了内容生产效率。一旁的AIGC工作站更为记者们提供了文本创作、绘图设计等智能辅助,重新定义了新闻工作的边界。
宇树开发的四足机器狗Go2吸引了记者围观。
绿色办会:践行可持续理念
参会体验的革新同样令人印象深刻。从入场到落座,全流程智能化服务让“无感通行”成为现实。电子证件、智能导航、座位查询等系统无缝衔接,嘉宾通过安检门时,上方屏幕会自动显示会场位置和参会信息,无需人工引导即可快速抵达目的地。“这套系统不仅提升了效率,更减少了大量纸质材料的使用。”现场工作人员介绍说。与传统会议相比,科技赋能带来的不仅是便捷,更是一种可持续的办会理念。
绿色低碳的价值观体现在各个环节中。会场布置全部采用可循环物料,论坛资料全面电子化,连手提袋都由回收塑料瓶与竹纤维制作而成。休息区的“纸椅子”也引人注目,一些区域还使用了可回收的纸质围挡。这些产品的原材料都可以回收,践行了中关村论坛绿色办会的理念。
主会场中厅,一棵巨大的“科技树”成为象征性景观。记者在此拍照后,人工智能就会生成融合三山五园文化元素与新质生产力符号的动态影像。这棵“树”不仅连接现实与虚拟,更隐喻着科技与文化交融生长的无限可能。
这已经是记者第四年来到中关村论坛探馆,每一回都能感受到硬核科技向前奔跑的无限力量。在这里,机器人、人工智能、绿色科技正编织着一幅未来的蓝图。未来已来,在这个科技无处不在的空间里,每个人都是见证者,也将成为参与者。
在中关村国际创新中心门口迎接参会者的问询机械人“妮娅”。
能够完成自动加水、泡茶、茶水分离、倒茶的“现代茶艺大师”。
近日,依托怀柔实验室山西研究院承担的山西省重大科技专项“循环流化床复合燃烧快速调峰关键技术”在山西寿阳350兆瓦循环流化床(CFB)机组成功投入工程应用,并创下了全球最快循环流化床机组升负荷速率新...
近日,中石油管道局投运公司中油科新化工有限公司在纳米材料研究领域获得重要突破,其自主研发的“粉末颗粒内部孔洞的分析方法”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发明专利。这一实质性进展展现了科新公司在国内纳米材料研究的领...
3月28日,在中国石化仪征化纤公司主办的2025耐久型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工业应用创新论坛上,仪征化纤新品耐久型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以下简称耐久型力纶)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