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文化思想,培育形成规模宏大的优秀文化人才队伍,深入探讨经典学习与讲解方法,培养一批具有深厚传统文化素养和专业教学能力的师资队伍,更好地弘扬《群书治要》,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024年10月5日,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群书治要》传承工作委员会在北京徐双喜榜书艺术中心举办了第一期线下读书会。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哲学部教授、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群书治要》传承工作委员会主任刘余莉教授出席了读书会。
本期主讲老师是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群书治要》传承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婚姻家庭研究会理事、剑桥大学博士、博士后、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伦理学博士聂菲璘。
出席本次读书会的领导和嘉宾包括:解放军某医院孔书记;北京大学教务长办公室主任孙华教授;定州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贾晓文,三级主任科员贾玉芬及定州市教育系统骨干教师一行10余人;北京徐双喜榜书艺术中心投资人、绍兴市瞄峰文化传媒董事长俞苗锋;西安慧辩才文化有限公司负责人刘卫星、盘锦市昆仑大酒店董事长李翠平;《中国化工》报社有限公司董事长助理、副总编辑张伟局;青海省妇女儿童发展基金会理事郭生芳;《群书治要》传承工作委员会副主任王芳博士、熊雅昭老师,以及邢梦潺博士、申静思博士等。本次读书会还吸引了来自广东、福建、内蒙古、浙江、湖南、湖北、陕西、辽宁、山东、甘肃、河北、天津等地的社会各界贤达、传统文化爱好者共计110余人。
孙主任指出,中国国家发展历经“庶之”“富之”阶段,正处于“教之”的关键时期。党的二十大报告将教育强国明确列为到2035年必须“建成”的目标之一。身为教育者,务必深刻把握中华文化本质,怀揣真诚之心,以无私奉献的精神,当好文化传承与文化交流的“架桥人”。他期许读书会可以凝聚志同道合的有识之士,培育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在全国乃至全世界讲好传统文化、传播中国教育。
刘余莉教授为读书会作开场讲话。刘教授指出,中国传统教育旨在长善救失、开启自性明德,以求“无知”之法达至无所不知之境。要坚定文化自信,传承“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文化宗旨,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伦理型特征,于社会生活中落实传统伦理道德的教诲,体悟传统文化教育的历史经验和实践成效。她强调,谦敬乃成为人才之前提,唯有具备谦恭之心,方能求取进步,与性德契合。若无真诚恭敬,纵遇明师,也难得师道之真谛,所谓“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研习传统经典,并以实际行动身体力行,自能感受到发自内心的喜悦与安宁,体会到“人生三乐”,做到“君子坦荡荡”。她指出,弘扬传统文化要有使命感,发真诚心,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如此方能转变气质,自行化他,进而带动更多人深入经典。
聂菲璘博士作题为《如何习讲经典》的专题分享。聂博士结合自身多年学习、讲解经典的经验提出,登台讲课必须明了师者传道的责任与使命;端正以文化人的讲课目的;调整心态,以真诚、恭敬、感恩之心登上讲台;用心备课,讲授契合于道、积极向上、考据严谨且逻辑清晰的内容;配合讲授内容,制作详略得当、层次清晰、简洁美观的课件;进行充分练习,依次采取复讲、复小座、练讲、对众讲座等形式的练讲,从而熟悉所讲的圣贤经典内容;有良好的台风,上下台均当合乎规矩,要注重在日常生活中涵养气质;可以适当运用书法、绘画、吟诵等技能引发听者兴趣;教学相长;知行合一。她强调,讲课内容是“道”、是体、是关键,形式是“术”、是用、是辅助,切不可舍本逐末。她提出,在学习圣贤经典过程中,要秉持“一门深入,长时熏修”的理念,“书读千遍,其义自见”。
礼乐皆得,谓之有德。读书会上,著名女中音歌唱家演唱了《家风》与《我的中国》,其德音雅乐让听众在欣赏之余,也受到道德的熏陶,充分展现出文艺工作者对社会教育责任的担当。《群书治要》传承工作委员会会员陈帅宇、丁一芝结合复讲的实践心得,做了简要的分享汇报。在答疑解惑环节,刘余莉教授就与会同仁现场提出的困惑,一一给予了契理契机的解答,令听众受益匪浅。
读书会由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硕士、《群书治要》传承工作委员会委员崔欣主持。会场座无虚席,掌声连连。读书会为有志于弘扬传统文化、乃至为人演说经典的同仁搭建了交流平台。《群书治要》传承工作委员会拟每月在北京徐双喜榜书艺术中心定期举办《群书治要》读书会,每季度定期在国家体育馆举办《群书治要》讲习会,愿大家持续关注,善友相依,读书志在圣贤。
光刻胶,作为半导体和新型显示制造中的关键材料,全球市场经历了从早期的欧美主导到亚洲尤其是日本、韩国的崛起,再到近年来中国光刻胶产业逐渐在其中占据一席之地。
《孔子家语》中记载:“往古者,所以知今。人主不务袭迹于其所以安存,而忽怠于其所以危亡,是犹未有以异于却步,而欲求及前人也,岂非惑哉?”意思是说,从前之事是用以启发当今之人的。如果一个君主不努力追寻...
在《华夏石油和化工人》(第一辑)即将付梓之际,应叶建华先生之邀为之作序,我推之再三,诚惶诚恐。原因很简单,书中的化工前辈,大多均系国之栋梁,声名如雷贯耳,功勋卓著,彪炳史册,即便是改革开放以后所涌现出...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兴旺发达,无一不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以文化凝聚起磅礴伟力勇毅前行的。石油和化工行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不仅创造了令世人瞩目的物质技术成果,更孕育了伟大的产业精神和灿烂的产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