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家语》中记载:“往古者,所以知今。人主不务袭迹于其所以安存,而忽怠于其所以危亡,是犹未有以异于却步,而欲求及前人也,岂非惑哉?”意思是说,从前之事是用以启发当今之人的。如果一个君主不努力追寻前朝之所以能安稳存在的足迹,又不重视其之所以危亡的原因,这就好像一如往常地倒退行走,却期求能赶上前人。学习古圣先贤的言论和行事,以史为鉴,培养和提高自己的道德学问,是历代凡有成就者共同的规律,无论是为君、为臣,为政、治学,概莫能外。
曾创下贞观之治的唐太宗从十六岁开始就从军打仗,无暇涉猎圣贤经典,对古圣先王的治国之道茫然无知。太宗二十七岁登基为帝,深知创业不易,守成维艰,于是命令魏徵、虞世南、褚亮、萧德言等社稷之臣,把唐朝以前治国理政的思想精华汇集起来,编纂成《群书治要》一书。唐太宗阅读之后,赞叹说:“览所撰书,博而且要。见所未见,闻所未闻。使朕致治稽古临事不惑。其为劳也,不亦大哉!”(《答魏征上<群书治要>手诏》)太宗认为《群书治要》的内容广博而切要,经、史、子中所记载的治国之道,是他从未曾见过、甚至都未曾听过的。这部书使他能够汲取古圣先贤的智慧,遇到事情不迷惑,并且认识到社会风俗教化的根本,以及治国理政应该从何处入手。因此,在魏徵过世时,太宗感慨地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旧唐书·列传第二十一》)
历史是一面镜子,记载着国家民族兴衰成败的得失经验,明确揭示出社会国家运转的客观规律。学习历史,掌握国家盛衰的规律,可以达到学史明理的效果。《群书治要·崔寔政论》中讲:“凡天下之所以不治者,常由人主承平日久,俗渐弊而不寤,政浸衰而不改,习乱安危,逸不自睹。或荒耽嗜欲,不恤万机;或耳蔽箴诲,厌伪忽真;或犹豫歧路,莫适所从;或见信之佐,括囊守禄;或疏远之臣,言之贱废。是以王纲纵弛于上,智士郁伊于下。悲夫!”意思是:大凡天下得不到治理的原因,通常是由于君主承继太平的日子已经很久了,社会风气逐渐变坏也没有觉察,政治渐渐衰落也不知革新更改,习惯于混乱,安于现状,逸乐地生活而看不到这些危机。有的荒淫奢侈,不理朝政。有的耳朵听不进劝告和教诲,满足于虚伪,忽视真诚。有的是在歧路徘徊,不知道何去何从。还有的君主所倚重的大臣为了保住禄位而不敢犯颜直谏。有的君主疏远有才能的臣子,废除弃用他们的谏言。所以国家的法纪放纵、松弛于上,有识之士郁伊、担忧于下。这真是可悲呀!
这段话指出了国家之所以由盛转衰的一个重要原因,即在于执政者和在位者的道德风尚和精神状态出现了问题,也就是李商隐在《咏史》中所写道的:“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学习历史,总结对比衰世之主和盛世之主的表现,可以更加鲜明地看到,在位者的政德修养与国家盛衰息息相关,正所谓“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因而在学史明理的基础上,就能够很自然地达到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的效果。正如《周易》中说:“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
中国共产党继承并发扬了中国自古以来以史为鉴的优良传统。回顾党的历史可以清楚地看到,重视对历史的学习和对历史经验的总结与运用,善于从不断认识和把握历史规律中找到前进的正确方向和正确道路,是中国共产党能够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不断取得胜利的一个重要原因。当中国共产党从革命党转变为执政党时,毛泽东同志称这是“赶考”,并以史为鉴,告诫周围的人说,“我们决不当李自成”,“不要学西楚霸王”。毛泽东非常喜欢读史书,一套《二十四史》,走到哪里、带到哪里、读到哪里,不仅通读了全书,而且对其中的很多章节反复阅读,并留下大量的批注、圈划和评语。
习近平总书记也尤为注重历史,认为一个民族的历史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并多次讲话强调领导干部要多读历史,“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并指出,具有历史文化素养,最重要的是要具有历史意识和文化自觉,即想问题、作决策要有历史眼光,能够从以往的历史中汲取经验和智慧,自觉按照历史规律和历史发展的辩证法办事。
他认为,学史不仅可以明理,按照规律办事,而且可以崇德,提升道德修养。他说:“在中国的史籍书林之中,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治国理政的历史经验。其中包含着许多涉及对国家、社会、民族及个人的成与败、兴与衰、安与危、正与邪、荣与辱、义与利、廉与贪等等方面的经验与教训。……我们学习历史,就要学习和吸取中华民族传承下来的宝贵思想财富,从中获得精神鼓舞,升华思想境界,陶冶道德情操,完善优良品格,培养浩然正气,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
学史的目的是为了做好现实工作,更好走向未来。2013年6月25日,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二周年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这门功课不仅必修,而且必须修好。要继续加强对党史、国史的学习,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做好现实工作、更好地走向未来,不断交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答卷。在建党百年华诞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连续讲了九个“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强调了学习国史、党史、古为今用的重要性。
对于肩负率领中国人民实现“中国梦”这一伟大历史使命的中国共产党而言,要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更需要深入国史、党史的学习,古镜今鉴、古为今用,达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的效果,从而更好地展望未来、走向未来、开创未来。
(作者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群书治要》传承委员会主任)
光刻胶,作为半导体和新型显示制造中的关键材料,全球市场经历了从早期的欧美主导到亚洲尤其是日本、韩国的崛起,再到近年来中国光刻胶产业逐渐在其中占据一席之地。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文化思想,培育形成规模宏大的优秀文化人才队伍,深入探讨经典学习与讲解方法,培养一批具有深厚传统文化素养和专业教学能力的师资队伍,更好地弘扬《...
在《华夏石油和化工人》(第一辑)即将付梓之际,应叶建华先生之邀为之作序,我推之再三,诚惶诚恐。原因很简单,书中的化工前辈,大多均系国之栋梁,声名如雷贯耳,功勋卓著,彪炳史册,即便是改革开放以后所涌现出...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兴旺发达,无一不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以文化凝聚起磅礴伟力勇毅前行的。石油和化工行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不仅创造了令世人瞩目的物质技术成果,更孕育了伟大的产业精神和灿烂的产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