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新研制的测井快速鱼雷再测试几遍,力争早日全面推广应用。”初春,山东渤海湾的阳光已逐渐温暖宜人。中石化经纬胜利测井公司研发维保中心工房里灯火通明,刚刚出差归来的李军又立即投入到工作中。
“原来更换鱼雷半小时,现在只需3分钟完成,生产时效大大提升。”李军是中石化集团公司技能大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也是创新工作室带头人,参加工作30多年来,他先后研制出八大类100多种测井仪器,带领团队累计创造产值上亿元。
开了头就要“钻”到底
1988年,李军技校毕业后参加工作,成为一名测井小队操作员,1994年因表现出色被派到冀东油田从事外部市场服务。
“那里的冬天太冷了,夜里设备被冻成冰疙瘩,每次干活前,必须拿柴油喷灯一点一点烤。有时候为了赶工期,我们拿被子给仪器保暖。”李军回忆道,当时测井仪器比较落后,只能一趟一趟下井,生产效率很低。
一想到这是和众多其他测井队伍同场竞技,性格倔强的李军就绝不服输,他等工友睡着了,悄悄从床上爬起来,打着手电筒在小本子上写写画画,反复修改,最终攻克了“拦路虎”。
2002年回到公司后,李军在基层小队担任队长,因为测井仪器不断更新,科技含量越来越高,他技校毕业的底子不够用了,创新发明也陷入了“死胡同”。工程部领导鼓励他:“技术创新非常重要,开了头就要‘钻’到底。”于是,他在工作之余刻苦自学,获得了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的计算机专业本科学历,并很快被评为测井技师。
立志把测井技术做到极致
胜利测井外部市场不断发展,李军带队四处转战,对各种测井仪器的性能都熟稔于心。每个油田地质构造不一样,对仪器的适应性也不一样,怎么让仪器克服“水土不服”的毛病,发挥出最佳功效,成了李军苦思冥想的问题。于是,他阅读了大量国内外测井仪器修理书籍,技术改造也更加得心应手,逐渐成长为测井工特级技师、山东省突出贡献技师和铁军名匠。
2015年李军创新工作室成立,20多名成员全部来自一线小队和仪器维修专业干部。李军带领大家全力聚焦生产实际难题,以推动公司创新创效为目标,把工匠精神融入日常工作,废寝忘食加班加点,几十项“书本上找不到、市场上买不来、生产中离不开”的创新成果如雨后春笋般相继诞生。
为缓解固井测井任务多、仪器购置价格高的矛盾,他们完成了“固井组合测井仪器”电子线路的研制,完成数千井次施工,节省仪器购置费300余万元,年均创效200余万元。工作室自主研制的“组合式小井眼声波测井仪”,集成声波、自然伽马和通信传输功能于一体,解决了侧钻井容易遇阻的问题,测井一次成功率提升20%以上,目前已完成60余口侧钻井测井任务,获得全国能源化学地质系统优秀职工创新二等奖。
让人人都成为创新能手
就这样,李军成为远近闻名的技能大师,还获得了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随着荣誉越来越多,他牵头成立“创新工作室联盟”,思考如何让更多的人成长成才。
李军不仅树立了“处处是创新之地、天天是创新之时、人人是创新之星”的创新理念,而且还通过“经纬大讲堂”“名师讲座”“周末课堂”等平台,定期组织技术交流座谈和技能培训活动,坚持做好高技能人才传帮带,实现创新创效和人才梯队建设的良性互动。
他培养的徒弟有3人在全国测井工技术大赛中获得金奖,30余人成为能独当一面的创新发明专家,团队中先后涌现出主任技师、高级技师26名,累计完成革新成果132项,取得国家专利20项,编写发布国家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4项、仪器操作维修规程5项,编写中石化员工培训教材6部。“李军创新工作室”再次被评为中石化示范性创新工作室。
“一线是创新的沃土,扎根基层更让我动力十足。我不仅要带领工作室针对生产中的瓶颈勇于担当、攻坚克难,还要培养出更多国家需要的能工巧匠!”李军说。
5月8日,我国最大超深凝析气开发生产基地——博孜-大北气田顺利完成为期22天的采出水电解制氢试验,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通过科技创新成功攻克油气田采出水处理技术瓶颈。博孜-大北气田是塔里木油田继克拉-克....
日前,江苏扬农化工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扬农集团)开发的微通道连续流催化合成吡啶杂环类产品清洁生产技术及其工业化应用入选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的《第一批先进适用技术名单》。 吡啶及其衍生物是农药生...
截至5月7日,中石化胜利油田海洋采油厂储量产量齐头并进——原油超产6000吨,2口探井油层钻遇率100%;投产新井4口,日增油285吨。这得益于勘探开采技术的“再加码”。今年胜利油田向海图强,专门...
近日,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简称宁波材料所)等成功制备出1立方厘米认证效率为23.8%的柔性钙钛矿/铜铟镓硒(CIGS)叠层太阳电池,该电池在连续工作320小时后,仍能保持9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