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的维度有多长?是稚嫩婴童长成翩翩少年,是纤纤小苗变身参天大树,是汩汩细流聚成大江大河。
对于校企合作而言,20年又能结出怎样的硕果?在1月7日于山东临沂举行的山东农业大学和金正大集团合作20周年研讨会暨新一轮战略合作签约仪式上,合作双方给出了答案:这20年合作历程是产学研深度融合、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发展的缩影。从缓控释肥技术的落地生根,到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的联合攻关,再到一系列重大技术成果的推广应用,双方携手攻克重重技术难题,培养出众多复合型人才,为农业供给侧改革和化肥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撑。如今,站在新的起点,双方开启新一轮战略合作,向着更广阔的未来迈进。
二十年 促国家农业科技进步
“回顾金正大集团成立26年的发展历程,始终坚持走自主创新与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道路。2004年,山东农业大学张民教授研发的包膜控释肥技术在金正大落地安家,山东农业大学和金正大集团从此走上了一条依靠科技、共谋发展之路。”金正大集团董事长李玉晓的一番话,将与会专家的思绪拉回了2004年。
山东农业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冷畅俭表示,双方合作20年来,抢占技术制高点,致力于研发绿色、长效、高效、低成本的新型控释肥料,联合攻克了一批关键技术难题,培育建强了一批重大创新平台,共同培养了一批产业支柱人才。
据了解,双方围绕控释肥产业化关键核心技术联合开展科研攻关,共同承担“十一五”“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十三五”“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国家级项目5项,承担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5项,攻克了生物基材料成膜难、养分释放与作物吸收匹配度低等关键技术难题,构建了植物源功能型包膜缓控释肥绿色生产体系,研发了一批专用型控释肥新产品和轻简化施肥新技术。同时,他们在控释肥料产业化开发应用领域的重要成果先后获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4项、二等奖2项。双方共同申报的“新型作物控释肥研制及产业化开发应用”项目,获200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绿色生物基材料包膜控释肥创制与应用”项目,获2023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山东省临沂市临沭县委副书记王俊国指出,合作20年以来,双方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平台建设上,双方共建了国家缓控释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土肥高效利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农业农村部植物营养与新型肥料创制重点实验室3个高层次科研平台;在人才培养上,双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教学科研实践基地入选“全国农业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育示范基地”;在技术创新上,双方通过共同研发、成果转化等方式,让缓控释肥技术实现了大规模推广应用,已成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样板。
“山东农业大学与金正大集团的合作实现了科技引领、平台共建、文化融合、优势互补、发展共享,为农业供给侧改革、化肥产业转型升级提供重要参考。”张民强调,双方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技术创新为目标,共建、共享国家级科研平台为依托,建立了产业链深度融合的校企共享新模式,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产品产业化应用,推进行业技术进步。
共携手 赴缓控释肥全球化征程
金正大集团与山东农业大学携手合作的20年,正是我国缓控释肥产业化推广提速的20年。
据国家缓控释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金正大集团正高级工程师李新柱介绍,自2004年起,金正大联合山东农业大学全力攻克缓控释肥的开发难题,成功破解了控释肥机理研究、包膜材料开发以及包膜技术创新等长期困扰行业的关键难题,由此奠定和形成了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控释肥生产工艺体系。双方通过“小试—中试—产业化技术平台—工业化大规模生产”多项研究创新成果的集成,创建了“科研开发—生产制造—试验示范—技术应用—大面积推广”的产学研相结合的研发模式,实现了应用基础理论研究与创新以及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
金正大研究院正高级农艺师陈剑秋详细梳理了20年来缓控释肥项目落地及推广应用的关键节点。他介绍,2004年,张民团队研发的包膜控释肥核心专利技术在金正大转化,在国内率先实现缓控释肥产业化,不仅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也开启了产学研合作之路;2006年,金正大集团建成国内第一条控释肥生产线,成为亚洲最大的缓控释肥生产基地;2012年,金正大集团60万吨/年缓控释肥项目投产,成为全球最大缓控释肥生产基地;2016年,双方领衔发起制订的《控释肥国际标准》正式颁布,填补了全球控释肥行业空白,提升了我国肥料行业国际话语权和国际领跑地位。
“金正大集团在缓控释肥产业化推广的20年间,我国缓控释肥产业由小到大、从追随到领跑、从简单的‘小品种’发展成日趋完善的‘大产业’,实现了对国外从专项技术到产能的‘双超越’。缓控释肥产品从不被农民认知、逐步接受到现在成为大多数农民优先选择的肥料品种,原本在国外被定位为‘贵族肥料’的缓控释肥逐渐走入中国广阔的田野。”李玉晓说。
李玉晓提出,针对“缓控释肥的全球化”,双方将共同打造全国缓控释肥料研发和技术推广平台,建立联合技术推广团队,通过举办技术培训班、示范田展示、农民田间学校等多种形式,向广大农户与农业从业者传播新型肥料技术与应用知识,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扩大我国土肥高效利用的国际影响力。
目前,相关工作正在展开。2024年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的山东农业大学杨越超教授团队创新研发的“绿色生物基材料包膜控释肥创制与应用”项目就是其中之一。据杨越超介绍,该项目利用天然生物基材料替代石化类膜材的控释肥新技术,攻克生物基材料成膜难、养分释放与作物吸收匹配度低等技术难题,解决了石化类膜材料资源不可再生、价格高等问题。
“经过前期的共同努力,我们与金正大集团合作,已经建立了10万吨/年以上的产业化生产线,产品在水稻、小麦、玉米等作物上进行了大量的推广应用,预计推广面积将达到5000多万亩,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未来,我们将进一步合作,把该项技术不断地推向市场,引领产业发展,并将产品技术推向国际市场,致力于打造国际一流的技术和品牌。”杨越超说。
向未来 启农业科教融合新篇
会上,金正大集团与山东农业大学举行了新一轮的战略合作签约仪式,标志着双方将在农业科技与教育融合发展领域开启崭新篇章。
李玉晓介绍,金正大集团和山东农业大学启动的新一轮合作,范围广、层次高、力度大,核心涉及五大方面。一是实现一项核心科技成果——缓控释肥的全球化推广。为此,双方将共同打造全国缓控释肥料研发和技术推广平台,建立联合技术推广团队。二是成立两项联合基金——技术研发合作基金和金正大奖学金,对行业共性关键技术问题进行攻关,同时联合培养品学兼优的农业人才。三是探索建立三类人才培养模式,联合培养专业硕士、专业博士,建立本科生和研究生实习实践基地,共建科学研究和教学实验基地。四是围绕新型肥料、耕地质量提升技术、绿色投入品高效应用技术、种植业解决方案四大方向,开展联合攻关,整合双方人力、物力与财力资源,力争取得具有重大应用价值的科研成果。五是合作涵盖山东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园艺科学与工程学院、农学院、植物保护学院、生命科学学院5个主要院系,努力构建“一体化”全链条合作模式。
“此次金正大集团与山东农业大学启动的新一轮合作,是新形势下推进强强联合、协同发展的创新之举,必将开启双方合作的新起点、新机遇、新平台。未来,金正大集团将紧扣共同需求,最大程度地整合双方优势资源,全力推动战略合作协议落地落实,为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提供重要引擎和关键支撑。”李玉晓强调。
冷畅俭指出,在新一轮合作中,希望双方以产学研合作为基础,积极发挥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以及科研平台建设方面的优势,进一步巩固合作基础、拓展合作领域、创新合作模式,加快推动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在校企“双向奔赴”上再现新突破、再有新发展,共同为服务农业新质生产力、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动力和科技支撑。
“企业能够发现产业发展需求和市场发展趋势,学校则拥有学科融合和平台搭建的条件。双方的强强联手,为推进合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有力抓手。”山东农业大学社会合作与成果转化处处长王永军认为,本次启动的新一轮合作要大力推进产业链合作和产学研合作,加强技术合作与开发,重视人才培养,搭建科研平台,广泛推广技术成果。
“未来,金正大将进一步扩大国内市场份额,并加速打造‘全球缓控释肥技术引领者’的国际化标杆。”金正大集团副总裁董治中表示,金正大集团将继续与山东农业大学深化合作,履行集团使命,让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同时,金正大将继续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形成独特的技术体系,生产出有竞争力的产品,提升我国肥料产品的国际影响力,并联合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肥料协会共同推广金正大集团的技术和产品,使金正大全球管控式的引领者地位进一步落实。
在产学研用环节,如何将新产品和新技术更好地“用”到农民手中是行业需要重点研究的问题。对此,菏泽正丰农资有限公司总经理孙念刚提出,希望未来专业院所与企业加强合作,深入田间地头,切实解决农民问题和诉求。鉴于部分农民对种地、农机知识了解有限,希望农业专家能够为农民开展相关知识培训,让他们切实认知、感知、了解重点。此外,还应多建设示范田,让农民真切体验到优质肥料产品带来的良好效果和收益。
近日,由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和延长中科(大连)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开发的二甲醚经乙酸甲酯制乙醇技术,获得了2024年度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
江汉油田研究院清河开发所油田油气藏工程专家张再昌的生命中有两幅地图,一幅是行政地图,长在他的腿上,地图上面的城市,如武汉、潜江、东营等地,留下了他出差和回单位的足迹,他笑称这是在“行走江湖”。而另...
在日前举行的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技奖励大会上,天津大学巩金龙教授荣获我国石油和化工行业科技贡献最高奖——赵永镐科技创新奖。 聚焦我国能源化工的低碳发展,巩金龙带领团队开展了从基础研究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