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天津港保税区临港区域的天津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基地,是一座以5G等技术“武装”起来的智能工厂。当智能化设备遇见海洋石油工程,会产生怎样奇妙的化学反应呢?近日,记者前去一探究竟。
图为海油工程智能制造车间自动化焊接生产线。(攸旖 供图)
走进天津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基地的一个工厂,全身白漆的全自动焊接机器人正伸出长而弯曲的机械手臂,上面连接着一把焊接枪。在旁边的是它的“师傅”——海油工程天津智能制造分公司技能大师工作室领衔人刘海林。
“这个全自动焊接机器人非常聪明,通过教授调试,它会不断迭代自主升级学习人类给予它的指令,从而实现代替人工操作。”刘海林非常满意这个“小徒弟”。唯一美中不足的是,人工智能语言与人类语言不同,需要经过程序员这个“翻译官”将人类自然语言翻译成二进制机器语言进行“沟通”。
一个能够24小时无休,如同海绵一样快速汲取知识丰富自身,不断学习进化的智能机器人成为“同事”,对普通焊接工人来说意味着什么?“刚开始工人们对此心存疑虑,但在实际应用中,智能设备切实提升了工作效率,改善了工作环境,现在工人们成了智能设备的忠实‘粉丝’,不仅学习热情高涨,而且使用意愿大大提高。”海油工程天津智能制造分公司副总经理王金源说道。据悉,2024年,天津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基地研发经费预计达到6500万元,将重点投入在海洋工程智能生产技术、柔性制造智能机器人应用以及5G技术的深度融合等领域。
日前,中国中化旗下中化环境所属北京清洗牵头启动《无人机高空清洗施工技术规范》团体标准编制工作。该项标准预计将于2025年发布,成为国内首部无人机高空清洗规范性文件。
随着ChatGPT和DeepSeek接连问世,焦化等传统行业接入人工智能的脚步不断加快,为行业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在日前举行的中国炼焦行业协会八届三次理事(扩大)会上,专家指出,目前多数焦化行业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