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化工园区发起高质量发展倡议——打造石化产业创新发展示范区

  长三角地区石化产业高度集中于化工园区,产业基础雄厚、已形成较为完整的上中下游产业链,创新能力强、已具备培育世界级高质量绿色化工产业集群的基础。7月21日在南京举行的长三角化工园区“十四五”高质量发展高层研讨会发出倡议,长三角区域现有的基地和园区最具备培育世界级石化产业集群的基础和条件,长三角园区要充分推进一体化发展战略,加强产业链协同、创新协同和智慧化循环化协同,在绿色、低碳、高质量方面先行一步。

  具备培育世界级集群的基础和条件

  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是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完善我国改革开放空间布局、打造我国发展强劲活跃增长极的重大战略举措。长三角区域布局有国务院关于《石化产业规划布局方案》七大石化基地中的3个,而且石化产业链完整、创新能力强,化工园区绿色化水平、本质安全以及管理智慧化水平走在全国前列。长三角区域现有的基地和园区最具备培育世界级石化产业集群的基础和条件。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傅向升在会上指出,首先,长三角化工园区应率先成为石化产业创新发展的示范区。长三角发展水平高、活力强,以不到全国4%的国土面积集聚了全国16%的人口,集中了约1/4的科研力量,也占据了全国1/4的经济总量。基于长三角区域石化园区和石化产业的基础和优势,应围绕产业和供应链充分发挥已有优势,加大区域内园区间和企业间的协同创新力度,创建并率先成为全国石化产业创新发展的示范区,为全国石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探索并提供可供借鉴的成功实践和经验。

  其次、长三角化工园区应率先成为探索区域协同发展的示范区。长三角一体化是我国优化区域经济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为促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出台了《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围绕包括绿色化工、生物医药、新材料等十大制造业领域,强化区域优势产业协作,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建设一批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形成若干世界级制造业集群。上海、宁波、连云港都是国务院布局的重点石化基地,上海、南京、镇海都列入了中石化重点打造的“四大重点基地”,上海、南京、大榭岛、嘉兴港、泰兴、常熟、常州、扬州、上虞等长三角区域的一大批园区的产业结构、管理水平、创新能力和发展质量等都是全国化工园区的佼佼者,宁波石化基地与舟山石化区、大榭岛、北仑的协同发展,上海化工区与金山、奉贤以及独山港、嘉兴港的协同发展,都在探索起步和逐步深化。因此,无论是区域协同,还是产业规模、产业集聚度、跨国公司布局以及产业发展质量和水平,长三角区域都最有条件率先成为探索区域协同发展的示范区,将规划部署的杭州湾世界级石化产业集群尽早打造成为产业协同度最高、协同效果最好、信息资源共享和发展质量最高的先行示范区。

  再次、长三角化工园区应率先成为石化产业绿色化智慧化的示范区。到2025年,我国将创建50家“绿色化工园区”、新建50家“智慧化工园区”。长三角地区的绿色园区和智慧园区的试点示范和创建活动都有很好的基础:目前全国12家绿色化工园区中,长三角占7席,还有2家正在创建中;全国16家智慧化工园区试点示范中,长三角占11家,占比也是绝对的多数。下一步,长三角地区可以充分发挥已有的试点示范作用,以点带面、不断积累经验,实现全区域化工园区绿色化、智慧化水平的整体提升。长三角区域的石化基地和化工园区要尽快实现重大安全风险可控、重点危险源和风险点可监测、可预警、可防控。

  傅向升希望,长三角区域的化工园区在绿色化智慧化方面,要走在全国石化园区的前面,积极开展创建活动和试点示范,力争全部率先建成绿色化工园区和智慧化工园区,希望长三角地区应担负起先行先试、打造高质量示范区的历史重任,要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促进长三角地区石化产业绿色低碳和高质量发展。

  一体化理念支撑化工园区高质量发展

  研讨会上,中国石化联合会园区委秘书长杨挺指出,原料产品项目一体化、公用工程物流一体化、环境保护一体化、安全消防应急一体化、智能智慧数据一体化等一体化理念支撑着化工园区的高质量发展。

  杨挺表示,长三角化工园区要实现高质量发展,首先要按照国家发改委《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的总体要求,重点突出,率先在全国做到产业优化升级。长三角地区要围绕着国家战略新兴产业和新基建的整体配套提升产业水平,立足现有园区内产业链的补链延链和完善化工园区的循环产业链条,推动存量企业提升改造。上海提出了支持建设上海国际化工新材料创新中心,到2025年以上海化工区为主要载体,努力建设成为参与全球竞争的绿色化工产业集群,产业规模达到2700亿元。另外,长三角具备的最大优势就是人才优势,人才高效密集容易形成创新聚集的氛围。在“十四五”期间,长三角地区的化工园区内的中试基地建设也要在全国率先布局。

  杨挺指出,在园区管理系统方面,要建立专家评估体系建设、人才培养体系、责任关怀体系、科技研发体系、品牌价值体系、招商引资体系、金融支持体系。在这些管理体系方面,长三角化工园区要率先在全国起到引领和表率作用,这是摆在长三角化工园区面前的重点问题。过去五年是化工园区标准化体系搭建的五年,未来的五年是化工园区标准化体系构建趋向成熟的五年,是否能够参与化工园区标准的编制以及能够在标准编制中作出更大的贡献,代表了这个园区整体的管理水平。

  在绿色、低碳、高质量方面先行一步

  为产业实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推进打造长三角化工园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研讨会上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联合南京江北新区等40家长三角重点化工园区共同发出倡议。

  第一,以区域协同为目标,率先形成全国化工园区产业链协同发展示范。坚持区域协调发展、上下游一体化发展、专业特色化发展,打造世界级化工产业集群新高地。多举措提升区域合作层次和水平,根据区域内化工园区发展特点,探索协同布局、互扶互助、合作共建、资源共享的合作新机制,完善化工园区交流机制,探索科技、人才、资金、创新平台、融资平台等的资源互通模式,实现区域内化工园区共同发展、水平稳步提升。

  第二,以产业提升为核心,率先形成全国化工园区创新能力建设高地。依托现有产业基础,集中力量,进一步优化园区产业定位,加快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高化工园区产业关联度和专业特色集聚度,更加突出创新,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力度。响应化工园区“十四五”规划指南提出的“建成50个园区科创中心”目标,推进科创中心及平台建设,打造创新示范,引领行业创新能力提高。

  第三,以绿色低碳为引领,率先形成全国化工园区低碳发展示范区。落实2030年应对气候变化国家自主贡献目标,探索园区减碳降碳路径,制订碳达峰行动方案。制订并完善适应绿色发展要求的相关制度,深入开展化工园区循环化改造,实现园区内产业链循环化、资源利用高效化、污染治理集中化,推进化工园区践行责任关怀,积极推进“绿色化工园区”创建工作,促进化工园区绿色发展迈上一个新台阶。

  第四,以智慧化建设为手段,率先形成全国化工园区专业化高效化管理示范样板。以创新园区管理、服务企业发展为主线,以安全发展、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为理念,利用新一代通信与信息技术,构建动态立体感知、智慧管理、智慧服务、智慧决策应用为一体的信息管理平台,积极开展智慧化工园区创建工作,为化工园区高质量发展提供新的动力、注入新的内涵。

  第五,以打造“长三角化工园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工程”为抓手,率先形成世界级石化产业集群。以各化工园区为依托,响应化工园区“十四五”规划指南提出的“培育50项化工园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工程”目标,推进技术先进、适用性强、效益显著的“化工园区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批量建设发展质量高、管理水平优、产业协同好、创新能力强的“高质量发展示范化工园区”,打造长三角化工园区高质量发展高地,进军一流世界级石化产业集群。

  40家园区郑重发布倡议,号召长三角化工园区行动起来,贯彻“规划科学、布局合理、管理高效、产业协同、集群发展”的总体思路,加强产业链协同、创新协同和智慧化循环化协同,在绿色、低碳、高质量方面先行一步。


相关推荐

泰兴经济开发区:从茫茫荒滩到千亿级精细化学品基地

  “始建于1991年的泰兴经济开发区是中国最早的专业性精细化工园区之一。园区以精细化工产业为支柱,抓龙头、谋创新、建生态,历经30多年不懈努力,已从茫茫荒滩成长为千亿级世界精细化学品产业基地,正在向...

2024-04-23     中国化工报

河南濮阳与浙江舟山开展产业对接

  4月9日,河南濮阳与浙江舟山在濮阳举行了产业对接座谈会。双方围绕石化产业发展、项目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深入交流。

2024-04-23     中国化工报

内蒙古大路产业园4项目集中开工

  在内蒙古准格尔经济开发区大路产业园,碳一新能源新型硅碳负极材料项目、清华大学准格尔中试基地项目、玉晶科技光伏压延玻璃项目、永昌控股煤制新材料一体化项目集中开工。

2024-04-23     中国化工报

宁东基地一季度迎来“开门红”

  今年以来,宁东基地聚焦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抓调度保增长、促投资扩增量、优服务提信心,经济运行高开稳走、量质齐升,实现首季“开门红”“开门稳”“开门顺”“开门好”。

2024-04-23     中国化工报

守牢守好园区安全底线

  为推动各地区深化化工园区安全整治提升,有效防控危险化学品重大安全风险,应急管理部近日启动2024年化工园区安全整治提升专家指导服务,为化工园区内危化品企业全方位“把脉诊断”,着力破解企业自身安全管...

2024-04-16     中国化工报

集“链”成“群”铸基石——湖南加快建设现代石化产业集群

  现代石油化工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石,也是湖南省“4×4”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024-04-16     中国化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