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从来不是悬挂在墙上的标语,而是流淌在生产一线的生命源泉。在潞安恒通化工公司59年的发展历程中,科技创新的密码就深藏在日复一日的坚守中。
日常生产是创新的天然熔炉。当氯碱厂电解工段烧碱板式冷却器因循环水高氯离子腐蚀而频繁“罢工”时,恒通化工技术人员没有仅仅停留在更换设备的常规思维里,而是将生产现场变成创新实验室。经过反复论证,他们将4台镍材质冷却器升级为哈氏合金HC276材质设备。这场看似简单的“材质革命”,不仅破解了设备易腐蚀、寿命短的行业难题,更构建起耐腐蚀的安全屏障。
员工智慧是创新永不干涸的源泉。恒通化工构建的“全员微创新”体系让每名操作者都成为创新链上的活跃因子。氯碱厂电器科主任科员问永超面对6千伏控制系统的三大技术难题,像解“连环扣”一样逐个击破:利用P127微机保护的PT断线监视功能,为控制系统装上“智慧大脑”,避免误动作;引入S2端子功能配置加减速策略,让脱硝装置高压泵实现“平稳呼吸”;精细调校柴油消防泵控制器,筑起消防安全的“铜墙铁壁”。
创新机制是激发突破的永动机。恒通化工建立的“五小创新”常态化机制,让创新成为与安全生产并重的日常功课。近5年来,公司通过开展技术和管理创新及合理化建议征集活动,累计收到创新项目224项,其中112项获公司级认定。这些从交接班记录本里萌芽、在巡检路上成长的创新成果,通过“创新积分制”转化为真金白银的奖励——班组创新贡献值直接与绩效工资挂钩,彻底打破“创新是额外负担”的思维藩篱,使技术突破如同春草般自然生发。
从冷却器材质升级的“材质革命”,到控制系统优化的“智慧突破”";从“五小创新”的星火燎原,到机制变革的动能转换,恒通化工的创新实践证明,科技创新从来不是高不可攀的珠峰,而是深植于日常生产的沃土。当每个生产环节都成为创新的试验田、每名员工都成为创新的播种者时,科技突破便会在平凡处绽放最动人的创新之花。
作者:潞安恒通化工生产管理部电气主调试 石启平
本报讯近日,由大连重工装备集团自主研制的国产化首台套45万吨/年聚丙烯混炼挤压造粒机组,在大橡塑营城子橡胶塑料机械研制基地顺利完成出厂验收,即将交付中石油独山子石化公司塔里木120万吨/年二期乙烯项....
“要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加强设备运行状况的检查,确保原油生产平稳运行。”8月8日,中国石油大庆油田采油二厂第六作业区注聚四班班长郑文源正在班前会上布置近期工作。
昨天上午,一艘装载13.4万立方米液化天然气的外轮顺利靠泊新奥舟山LNG接收站码头,展开接卸作业。这标志着历时988天建设的新奥舟山LNG三期项目全面竣工投产!
8月6日,中国石化仪征化纤分检中心正式将两台智能机械臂引入聚酯切片核心检测环节,成为国内首家实现聚酯切片色值测试标准化、程序化、无人化作业的企业,为聚酯行业检测树立了新标杆。
8月4日,宁东能源化工基地管委会生态环境局对平煤神马(宁东)尼龙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尼龙全产业链45万吨/年己内酰胺一体化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拟进行审查审批的公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