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9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发布了2023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主要分布在生命科学和医学、人工智能、量子、天文、化学能源等科学领域。它们分别为:
进展1:人工智能大模型为精准天气预报带来新突破。
进展2:揭示人类基因组暗物质驱动衰老的机制。
进展3:发现大脑“有形”生物钟的存在及其节律调控机制。
进展4:农作物耐盐碱机制解析及应用。
进展5:新方法实现单碱基到超大片段DNA精准操纵。
进展6:揭示人类细胞DNA复制起始新机制。
进展7:“拉索”发现史上最亮伽马暴的极窄喷流和十万亿电子伏特光子。
进展8:玻色编码纠错延长量子比特寿命。
进展9:揭示光感受调节血糖代谢机制。
进展10:发现锂硫电池界面电荷存储聚集反应新机制。
“发现锂硫电池界面电荷存储聚集反应新机制”由厦门大学廖洪钢教授、孙世刚院士和北京化工大学陈建峰院士团队完成。锂硫电池具有极高的能量密度和较低的成本,然而,锂硫电池的广泛应用还未能实现,因为它在充放电过程中,电池性能会快速下降,每块电池就像一个神秘的“黑匣子”。受限于传统原位显微研究技术的时空分辨率低及锂硫体系不稳定等因素,人们对其内部发生的化学反应过程尚不清楚,无法针对性解决问题,严重阻碍其应用。
厦门大学廖洪钢、孙世刚和北京化工大学陈建峰等开发高分辨电化学原位透射电镜技术,耦合真实电解液环境和外加电场,实现对锂硫电池界面反应原子尺度动态实时观测和研究。发现电池活性材料表面分子聚集成为分子团进行反应,电荷转移可以首先存储在聚集分子团中,分子团得到电子但不会发生转化,直到获得足够电子后瞬时结晶转化。而没有活性的材料表面遵循经典的单分子反应途径,多硫化锂分子逐步得到电子,分步转化,最后转化为Li2S。模拟计算表明,活性中心与多硫化锂之间的静电作用促进了Li+和多硫分子的聚集,并证实分子聚集体中的电荷可以自由转移。
近百年来,电化学界面反应通常被认为仅存在“内球反应”和“外球反应”单分子途径。该研究揭示出电化学界面反应存在第三种“电荷存储聚集反应”机制,加深了对多硫化物演变及其对电池表界面反应动力学影响的认识,为下一代锂硫电池设计提供指导。
据介绍,此项年度评选活动自2005年启动已成功举办19届。2023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由相关学科领域专家先从600多项科学研究成果中遴选出30项成果,在此基础上评选出的10项重大科学研究成果。
科学谋划未来5年的目标、任务和举措,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久久为功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不断取得现代化建设新成效。
11月7日,以“迈向‘十五五’共建新生态”为主题的2025石油和化工行业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大会暨中国化工报战略合作伙伴第二十一次年会在宁夏宁东举行。
海关总署11月7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25年前10个月,我国货物贸易延续平稳增长态势,进出口总值37.31万亿元人民币,同比(下同)增长3.6%。其中,出口22.12万亿元,增长6.2%;进口15.1...
中化新网讯11月4日,在2025石化化工行业数字化转型大会上,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石化化工行业)正式宣告成立。该中心旨在提升行业数字化转型水平,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制造业实现大规模、深层次、高...
中化新网讯11月1日,山西省印发《山西省加快构建碳排放双控制度体系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提出将加快建立行业碳排放预警、企业节能降碳、项目碳排放评价、产品碳足迹应用等管理制度,构建系统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