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化行业“无废”建设成效显著

 9月2日,工信部公示“无废园区”“无废企业”典型案例,化工园区和企业占据名单的“半壁江山”,石化行业“无废”建设成效显著。

记者在梳理石化行业上榜典型案例时发现,石化行业“无废”治理经验集中表现为:化工园区统一规划重在实现源头减量和综合利用,石化企业串联打造循环经济产业链重在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并在此基础上,以更智慧的方式和手段加大监管力度,实现固、危废全生命周期管理。

园区治理:源头减量+综合利用

据了解,此次上榜的多家化工园区和石化企业将“无废”理念落实在源头减量和综合利用,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工业固废源头减量和就地就近资源化利用。

大连长兴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创建了多元化源头减量+规模化综合利用无废园区模式。鼓励企业加大对自身固废源头减量的潜能开发和技术引进。如某化工企业连续重整装置设置脱烯烃塔,大幅降低了二甲苯装置原料重整生成油中的烯烃含量,延长了二甲苯装置、制苯装置白土使用寿命,每年可减少危险废物产生量3000余吨。同时,该园区建设大连长兴岛产业区南侧青山绿水恢复治理一期项目,利用园区内企业产生的粉煤灰、石膏、炉渣等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作为废矿坑恢复的基质填料有序回填。

宁波石化经济技术开发区探索石化产业园区固体废物治理新模式。在源头减量方面,该园区研发废碱液浓缩减量处置利用模式,引进重组加氢技术(FHDO)技术代替传统的白土吸附工艺,实现废白土减量;采用先进适用的清罐工艺和“超声波+离心脱水”技术处理油泥,实现油泥源头削减超80%。在综合利用方面,以建设国内一流的“石化基地”为目标,以镇海炼化为龙头,将产业链上下游关系密切的24个成员单位纳入共同体管理,探索建设国内首个“无废石化基地”。

奎屯—独山子经济技术开发区坚持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原则,构建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三化联动”无废园区模式。例如,园区内某公司建设3万吨/年矿热炉热熔废渣制备岩棉生产线,与传统岩棉冲天炉加热工艺相比,能耗下降68.5%,每年减少3万吨固体废物产生,节约105万元固废处置费用,产生约800万元净利润。与此同时,该园区相继引进和建设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项目,对辖区产生的粉煤灰、炉渣、液体危废等进行资源化利用。

企业协同:串联循环经济产业链

让一个企业的副产品或生产废物在其他企业循环利用,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在区域内形成“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循环体系,是实现污染物减量排放、区域清洁生产的重要方式,不少化工园区和企业对此进行了有益探索。

贵州大龙经济开发区结合自身研发力量,开展二次资源循环利用技术的研究开发。建设废旧电池梯次利用、预处理、前端提锂等车间及生产线,并配套建设废旧电池回收网络、电池回收信息化系统等,形成废旧锂电池“回收网络+专业化处理”回收利用体系。例如,园区内某公司硫化锰渣经过球磨、浸出、除杂等一系列环节后,提取出镍、钴、锰、锌等有价金属,再制作成用于电池的高纯硫酸锰、四氧化三锰等;冶炼渣按工业固废和金属材料分类处理,用于生产建筑材料等;发电厂产生的粉煤灰、脱硫石膏在园区内部进行消化,用于制作蒸压加气块、砖等。

大连长兴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将区内某企业燃煤产生的炉渣供给某水泥厂作为原材料利用,每年利用炉渣约3000吨。同时,建立产废企业与资源利用企业的协作机制,实现固体废物资源利用的合理配置。

此外还有多家石化企业探索企业内循环发展模式。中国石化九江分公司运用油泥破乳和干化技术使油泥减量90%以上,实现油泥减量化。充分利用现有的流化床锅炉协同处置污泥,污泥减量达95%,将浮渣、油泥、活性污泥和来自各装置的废溶剂等有机废物资源化利用。福华通达化学股份公司探索固废就近利用新模式,研发盐泥烟气湿法脱硫处理系统,将制碱装置产生的盐泥固废变作脱硫工艺原材料,解决盐泥脱硫效率低、二氧化硫排放难达标等问题,同时降低石灰粉、白泥等资源消耗。

管理方式:数字赋能+智能监管

提高监管能力建设是“无废”建设的重点。数字赋能+智能监管可为固、危废管理提供了更加智慧化、可视化的监管手段,以此建立危险废物管理平台,可实现固、危废全过程的可追溯监管。

江苏扬子江国际化学工业园在产、消端管理上,依托数字化、智能化监管平台,建立“电子联单转运”制度和经营、处置机构资质“备案制度”,规范园内一般固体废物产废企业和经营、处置机构管理,引导园区固废就地就近利用。在智慧监管上,强化固废物流信息轨迹监控,每次固废转移任务会生成唯一的联单号标识,可扫码获取全流程详细的记录,支持查看转移车辆的轨迹及时间,平台可对运输车辆、路线的异常情况自动预警,推动实现智能化管理。

宁波石化经济技术开发区自2019年以来,努力破解小微单位危险废物收运处置难的问题。目前,该园区已建成小微企业危险废物统一收运体系,开发建设数字化管理平台,实现统一收运企业入网监管。与此同时,该园区打造“数治危废”应用场景,全面整合“浙江省固废监管系统”和“镇海区危险货物道路运输安全智控系统”,创造性开发“危废道路运输监管”“危废集市”等子场景,在浙江省内率先填补危废道路运输监控盲区,目前已入网3000余家企业。

长寿经济技术开发区与重庆市生态环境局、长寿区生态环境局建立了三级联动工作机制,对危险废物运输车辆和处置环节分别安装车载GPS跟踪和视频监控系统,实施实时监控。利用智慧园区平台,综合电子转移联单、道路视频监控,对危险废物的产生、贮存、运输、处置全过程管理,除盲点、堵漏洞、防风险。

相关推荐

华昌化工:践行绿色低碳 共创美好生活

2025年4月22日是第56个世界地球日,宣传主题:珍爱地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今年恰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也是华昌化工新区投产20周年,华昌化工积极响应国家“双碳”战略,以科技...

2025-04-22     中化新网

绿色工厂:评价标准要“升级”

工厂是绿色制造的主体,是实现工业绿色低碳转型的“核心单元”。《中国制造2025》将“全面推动绿色制造”作为战略重点和任务,提出“建设绿色工厂,实现厂房集约化、原料无害化、生产洁净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

2025-04-18     中国化工报

中原建工:既要能源动脉,又要绿水青山

近日,广东省珠江水利委员会监测中心站主任李浩在实地考察石油工程建设公司中原建工公司承建的茂名—云安项目二标段后,对长达68.54千米的管道沿线生态复绿成果给予高度评价:“这里曾是水土流失重灾区,如今摇...

2025-04-18     中国化工报

邯郸发放首批排污权贷款

近日,河北邯郸曲周县中驰新材料有限公司以排污权作为质押物,在中国农业银行曲周县支行成功获得1000万元流动资金贷款。这是邯郸市发放的首批排污权抵质押贷款。

2025-04-18     中国化工报

渤海石化获评首批精品“无废细胞”

近日,天津市2025年“国际无废日”主题宣传活动在中新天津生态城举行,活动主题为“无中生绿,让未来无限美好”。活动现场,与会领导为天津渤海石化有限公司等首批6家精品“无废细胞”授牌。

2025-04-18     中国化工报

荆门石化污水预处理改造项目投用

4月10日,荆门石化新建污水预处理改造项目正式投用,经检测各项指标均达到合格标准。

2025-04-18     中国化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