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光公司让“包袱“变“财富”

  中化新网讯 近日,红光公司创新安装一套配碱及碱液输送装置,实现了除尘灰的综合循环利用,畅通了公司循环经济链,还让企业“包袱“变“财富”。

  据了解,以前在红光公司固废焚烧装置中,废水处理的硝基固废类物质在焚烧过程中产生大量固体废物“除尘灰”,年产生量约600吨,是个很大的“包袱”。

  该公司组织对除尘灰成分进行分析,发现其含碳酸钠量87%、氢氧化钠含量7%、硫酸钠含量6%,不含《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中提及的第一类污染物、有机物。而公司生产过程酸性废水处理采用的是“预处理+生化处理+电芬顿处理”技术,废水预处理阶段调整pH值需使用碳酸钠和氢氧化钠,且消耗量大。由于溶解于水的除尘灰只有微量盐份,通过实验科研在公司废水处理系统后端去除,不会新增污染物种类,满足《危险废物名录(2021年版)》中关于废碱的利用要求。由此,“利用除尘灰替代外购工业用碱回用于废水预处理”这一想法成为可能。

  经过全方位充分论证,该公司通过技术改造,安装了一套配碱及碱液输送装置,配套其他公用工程,将除尘灰含碱成份回用于废水处理系统,实现废物零排放。项目得到宜宾市生态环境局和当地政府支持,准予立项建设,并经四川省永帮节能环保技术咨询有限公司进行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投入运行。

  目前,除尘灰运用于酸性废水pH值调节已得到“点对点”利用,按每年使用纯碱500吨,单价2000元计算,可节约外购纯碱100万元费用、在扣除能源、人工、维修费用后,该项目综合节创价值达300万元/年。


相关推荐

重大生态破坏事件判定将有标可依

7月28日,记者在生态环境部7月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获悉,生态环境部联合相关部门发布了《重大生态破坏事件判定规程(试行)》,填补了重大生态破坏事件判定长期以来的标准空白,为生态保护监管和维护生态安全提供了...

2025-08-01     中国化工报

生态环境部:确保行政检查既不缺位、也不越位

在7月28日举行的生态环境部7月例行新闻发布会上,生态环境部宣教司司长、新闻发言人裴晓菲就如何实现“有效执法监管”与“减少对企业干扰”两者的平衡回答记者提问。

2025-08-01     中国化工报

兖矿新疆煤化工:技术升级铺就绿色转型路

在乌鲁木齐甘泉堡工业区,兖矿新疆煤化工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内,煤炭正经历一场“绿色”蜕变——通过多喷嘴水煤浆加压气化技术,原料煤被高效转化为甲醇、尿素等清洁产品,气化残渣则全部回收用于建材原料。

2025-08-01     中国化工报

中原油建做好“生态必答题”

7月2日,在焦作温县黄河穿越段晨露未晞的滩涂,中国石化中原油建公司洛阳—新郑航煤管道厂外项目二标段安全总监姜友雷的反光背心,与远处泛着银绿波光的芦苇荡形成鲜明对比。

2025-08-01     中国化工报

上海久宙入选节能减排优秀案例

7月21日,上海市节能减排优秀案例(第三批)评选结果揭晓。上海久宙化学品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零气耗吸干机专用高性能吸附剂”凭借其在推动产业低碳化、绿色化转型中的突出贡献成功入选,获得行业高度认可。

2025-08-01     中国化工报

山东强化入海排污口监督管理

为实现入海排污口“全覆盖、差异化、全过程”监管,7月25日,山东省生态环境厅印发《山东省入海排污口监督管理实施细则(试行)》(下称《细则》),将于9月1日起施行,有效期3年。

2025-08-01     中国化工报